禮拜五(6.6)在亞洲大學安藤美術館看到了畫家克林姆的小小展區,突然發現這位畫家的名字古斯塔夫克林姆(Gustav Klimt)與《歡迎來到布達佩斯大飯店》中由雷夫范恩斯飾演的飯店經理一樣,因此感到非常有趣,仔細看了一下克林姆在一戰過後的創作內容簡介:
「...畫面上歌頌生生不息的生命,狂熱美好的愛情,同時也出現了虎視眈眈的死神,充滿不安與警醒的氣息。...」
看到這段話的我當下其實蠻震驚的,因為這完全精準的解釋了我對《歡迎來到布達佩斯大飯店》這部電影的確切想法,表面上我們可以在這部電影中看到精準的構圖設計、和諧絕美的色票調配、幽默詼諧甚至帶點諷刺的有趣橋段,以及不評論文章指出過的共產主義下的國家機器暴力,但我一直對於《歡迎來到布達佩斯大飯店》有著非常冷冽的想像,那種想像是令人不安的顫慄,因為構圖再完美、畫面再美好、劇情再有趣,都只加深了電影結局所反映出來的極端荒謬與哀愁。
電影當中導演魏斯安德斯(Wes Anderson)不避諱的指出《歡迎來到布達佩斯大飯店》的靈感來自奧地利作家史蒂芬茲威格,但真正的影響應該是來自於茲威格的自傳作品《昨日的世界》,茲威格曾經在 1934 年到 1942 年間因為納粹掌權而展開流亡生涯,因此可此觀察《歡迎來到布達佩斯大飯店》除了在「美術」上對古典歐洲有著有趣的重置復刻外,對法西斯主義的控訴以及專制統治的反抗確實來自於茲威格的傳記啓發。不過基於「古斯塔夫」這個名字以及創作內容,我還是找了一下《歡迎來到布達佩斯大飯店》與克林姆的關聯。
但我們還是先提一下茲威格。茲威格在 1934 年到 1942 年間展開了他的流亡生涯,主因在於納粹領導下的德國展開的文化摧毀中,也波及到了茲威格,而第一段論及的克林姆的作品分析,則是來自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期間,兩者都和《歡迎來到布達佩斯大飯店》中的歷史背景有著有趣的連結;因此除了茲威格,國外有些文章直接提及了魏斯安德森對於克林姆的崇拜以及喜愛,讓我們再次回顧安藤美術館對克林姆一戰時期作品的分析:
「...克林姆以窮極裝飾的風格,象徵及表現主義的手法,描繪人性深處的慾望和夢幻,也點出了人心內在的焦慮、對存在意義的懷疑、對死亡的恐懼,成功捕捉了世紀之交,普遍彌漫的魅惑與再生、頹廢與不安的心理狀態。」
撇開《歡迎來到布達佩斯大飯店》中的 D 夫人造型靈感來自於克林姆女性主題的繪畫作品,片中不是也利用了鮮艷的配色、絕佳的攝影機運動、構圖設計製造出窮極裝飾的風格?而利用了巨大遺產的爭奪、愛情的渴望以及戰爭所代表的侵略來描繪人性深處的慾望和夢幻?同時點出了在金錢誘惑下的焦慮、身為難民以及無名(Zero)的門僮對自己的存在懷疑,以及以一個突然的死亡事件反映出生命的無常荒謬以及不可預料之恐懼,以四個時空勾勒出的電影結構確實也成功捕捉了古典歐洲的世代交替線,以及每個角色交集後的再生(Zero 繼承了遺產、作家繼承了故事、女孩繼承了作者的地位),最終反映出一種不安的控訴。
意外的看到克林姆的作品解析突然點開了對於《歡迎來到布達佩斯大飯店》兩個月來的盲點,因為我真的覺得魏斯安德森太聰明了,在畫面上的安排上他可以達到美不勝收,在劇情上他也可以安排的可口甜美;但從角色的互動、故事的編排和令人感到反差的結局觀察,《歡迎來到布達佩斯大飯店》如同片中的 MENDL's 美味糕餅一樣,有著更值得賞析、思考的內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