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屆奧斯卡在李奧納多皮卡丘抱回小金人後風光落幕了,然而各式各樣的爭議從一開始延續到獎季結束之後。有些被人放大檢視,有些卻被忽略漠視,在此分享一些我對這次問題的看法。
主配角定位模糊
主配角在獎項上一直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比較像是一種大家認同的默契。今年奧斯卡爆出的第一個讓眾人疑惑的問題便是--為什麼《因為愛你》中的魯尼馬拉是提名女配角?更近一步地來說,我們也想知道為什麼《丹麥女孩》中的艾莉西亞維肯特是女配角?這兩個人不論是在角色的貢獻度,或是實質出現的銀幕時間其實都與同劇的凱特布蘭琪或是艾迪瑞德曼相當。跟據Vulture網站的資料,魯尼在電影出現了80分鐘,占了整部電影的67.9%,這樣的數據甚至超越了凱特在電影中的露臉時間,而艾莉西亞的73分鐘也有著超過一半的61.7%整體比例,更創下了奧斯卡女配角獎最長的銀幕時間。其實所有人都知道這樣策略性的提名是電影公司擔心分散票源的結果,但若因此犧牲、否定了演員的付出和投入,實在是有點遺憾也有些本末倒置了。這樣的問題並不算新,每幾年就會發生一次,最近比較有名的幾次還包括了《性福療程》中的海倫杭特,以及在《為愛朗讀》中大部分被提女配角到一直到奧斯卡才平反成功的凱特溫絲蕾。雖然這並不是一個很迫切需要去解決的問題,但若一直放任這樣下去似乎也喪失了當初分主配角獎的意義,試想將《莎翁情史》中朱蒂丹契的8分鐘和現在戲分動輒超過30分鐘的配角放在同一個平台上比較真的具公平性嗎? 我想這是影藝學院可以檢討和思考的方向。
黑白爭議是真多元還是假平等?
今年從奧斯卡前一路吵到典禮結束後的就是這個關於太「白」的爭議,不過這又是另一個舊話重提了。如果常在關注電影圈的人應該就知道這個爭議去年就有過一次了,甚至可以說近年只要沒有黑人演員入圍,就會被拿出來檢視。至於今年為什麼引發了這麼大的風波?老實說我也不知道。但我認為其實問題的癥結點不在沒有黑人入圍,因為兩年前《自由之心》才風光抱走最佳影片,而露琵塔尼詠歐也順利奪下小金人,而再早幾年的《姊妹》中的薇拉戴維絲和奧克塔維亞斯賓塞也一樣雙雙入圍,後者也成功帶回獎座。所以事實證明,影藝學院其實是願意給黑人演員以及黑人電影獎項的,但問題在於黑人電影除了爭取平權、黑奴問題之外有沒有更多題材上的可能性?而觀眾以及好萊塢影藝學院的成員們對這些多樣發展的電影有沒有了解和觀賞的意願?我想《無境之獸》和《衝出康普頓》兩部電影在奧斯卡的挫敗就反映出了根本的問題—大部分的人都對這些電影沒有興趣,更不用談去看或去肯定這些電影。我認同我們應該進行這些改變不平等的對話,但內容應該是--如何改變黑人演員只能在特定類型電影和角色中出現的刻板印象? 如何從選角上讓觀眾習慣和認同黑人演員與白人演員其實在電影中扮演的角色沒有那麼不同?而非只是抓著奧斯卡打說為什麼沒有黑人入圍,何況最受漠視的怕不是黑人演員,而是拉丁美裔以及亞裔這群真正的「啞裔」。
不只#OscarSoWhite還有#OscarSoStraight
記得年中的時候我寫了一篇文章—彩虹的幻影或延續,當時便提到了保守著稱的影藝學院多年來始終刻意忽略同性戀的電影。原本期待在這今年同志婚姻合法化這樣別具意義的時間點或許有機會改變,然而事實證明我們的想像太美好了。隨著《因為愛你》在獎季被血洗,簡直比當年的《斷背山》還悲情,而奧斯卡也鐵了心寧可被罵死也要讓它當遺珠,這次居然連讓它入圍都不肯。倒不是說非得要讓《因為愛你》得到最佳影片獎才是正確的,但我真的想不出任何原因不讓它入圍,不論是演員、服裝、配樂、攝影的表現在電影中都近乎完美的緊緊相扣,如果單單只因為同性戀便抹煞了一部好作品、否定一位好導演,那麼真的非常讓人失望。另外以跨性別者為主角的《夜晚還年輕》,充滿了大膽的實驗性和爆發力,但在主流電影獎可以說是完全銷聲匿跡,在奧斯卡當然也只有直接被忽略的份,連演員應該角逐女主角或男主角的獎項也不用煩惱了。伊恩麥克連曾在訪談中提到從來沒有出櫃的男演員得到奧斯卡,而在導演、最佳影片的獎項又何嘗不是如此?很可惜的,這番討論在今年依然沒有引起重視,我們只能期盼身為影壇最高榮譽之一的奧斯卡能有朝一日真的能擺脫這樣的保守偏見,達到真正的平等和多元。畢竟基於愛而親吻的價值不應該被任何人評斷,而一個人或角色的定位性別永遠不會是最重要的考量。
性別不平等的問題不只薪資
薪資和機會的男女不平等爭議從去年延燒至今,今年也再一次的沒有任何女導演、女攝影師入圍任何的獎項,其實從今年的女配角獎也能略知一二。艾莉西亞維肯特憑藉著《丹麥女孩》中艾迪芮德曼背後「無怨無悔付出的妻子」角色得獎,而並非更為收放自如又脫俗亮眼的《人造意識》獲得肯定。金球獎影后凱特溫絲蕾的表演也幾乎是為了男主角賈伯斯環繞,而從單純女孩演到成熟女人的魯尼馬拉卻連女配角獎都拿不下來。我並不是想批評艾莉西亞維肯或是凱特溫絲蕾,他們都是我很喜歡的演員,這次在電影中表現也都很棒很亮眼。我想提出的其實是—拿下女配角獎的關鍵已經不再是演技或是角色的深度,而是找到一個強而有力的男主角。跟據Salon網站指出,過去25年來的女配角獎有19都是類似這樣支持男主角的角色,(ex:珍妮佛嘉康納利在《美麗境界》中又是一個默默承受的偉大妻子),而這是不是也反映出了某種刻板印象和角色面向的缺乏,這個問題其實值得影藝學院深思。
我想不論怎麼頒獎都會有爭議,都會有不公平,這是競賽的本質。但在能考慮到的範圍之下,身為影迷的我們還是希望能看到一個純粹回歸藝術和情感交流的電影平台。奧斯卡,明年見。
部落格連結: http://elle0721.pixnet.net/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