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迪艾倫、大衛林奇、史丹利庫柏力克與丹麥導演拉斯馮提爾(Lars Von Trier)、波蘭導演奇士勞斯基、俄羅斯導演安德烈塔科夫斯基與南韓導演朴贊郁,都曾經說他們的電影作品深深受到柏格曼的電影影響。伍迪艾倫:「柏格曼可能是自從電影被創造以來,最偉大的電影藝術創作者。」
柏格曼的作品跨越電影、電視、舞台劇、廣播劇、劇本...近60年的職業生涯中創作了數百部的電影。拿下全球、尤其歐洲地區數十個影展的各大獎座:舉凡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英國電影學院、坎城金棕梠、柏林金熊、威尼斯金獅、瑞典金甲蟲、義大利銀兔…大概全世界的各種電影業界的獎項,從柏格曼的得獎名單就可以學到。詳情這裡就不贅述了,參考維基或IMDB會更清楚!這篇我們要分享的是柏格曼的兩部經典「芬妮與亞歷山大Fanny and Alexander」和「哭泣與耳語Cries and Whispers」。
「Cries and whispers哭泣與耳語」是柏格曼在1973-74橫掃全球各大影展的片子。故事發生三個上流社會的姊妹Karin,Maria與Agnes與女僕Anna之間。姊妹之一的Agnes得到了不可治癒的絕症,從病重到死亡,從肉體上的腐朽到精神上家人僕人之間的責任推託與恐懼。柏格曼用了許多意象上、場景顏色的象徵來呈現角色間的不安與焦慮。我很喜歡看這種經典的老片,也許因為預算有限、也許當時科技的限制、或是導演沒有扛票房的壓力…等,使得很多意境的營造變得單刀直入、一針見血、非常的天然有機。沒有磅薄的弦樂團加持,導演用一再重複交錯的鐘錶滴答聲、鈴聲提醒觀眾Agnes微弱的生命力;以Agnes淒厲的尖叫與咳嗽劃破靜默地令人窒息的運鏡使人打從心底的不安;以夢境式不合常理的全鮮紅色家具來布置富麗堂皇的場景加上角色全身純白的戲服來製造一種突兀的焦慮……這些雋永的電影元素一再被許多後生晚輩成功運用在他們的作品中。我一直沒膽看庫柏力克的恐怖驚悚片,只敢看影評;但從庫柏力克的風格裡,我看到了一些向柏格曼致敬的橋段。
「Fanny and Alexander芬妮與亞歷山大」雖然囊括多項1983當年各大影展的外語片大獎,但卻不如柏格曼的其他作品帶有鮮明的信仰寓意、病痛生死、或是警世意味。因此也有評價其媚俗乏味,但我個人是很喜歡這種家庭倫理大劇的寫實題材,它讓我想到吳念真吳導的人間條件系列…故事場景是1900初期的瑞典上流社會Ekdahl一家人,Fanny 與Alexander是一對年幼的小兄妹,上有身為劇場導演與女主角的Oscar & Emilie,與強悍持家的奶奶及她的猶太商情人Isa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