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瀞心專欄 / 《冰川三部曲-第七大陸》:心靈的「貧窮」之死

2015/09/20|
by 張瀞心
文/張瀞心

中產階級的定義,各國、各學者不盡相同。

最簡潔明瞭的,是以收入簡略分為:富人(wealthy)、中產階級(middle class)、窮人(poor),三個層級。

當然,也有以生活方式(lifestyle),較為廣義地定義中產階級:多數為大學畢業的知識份子,擁有一份穩定的工作、自行購置的物業(房產)、私家車、健保、退休金...等,偶爾還能有個假期,出門旅遊。

綜觀以上,無論用「收入」還是「生活方式」,評斷是否屬於中產階級,多以「物質」衡量。而這樣的價值觀,無形中影響全人類。以台灣自身為例,薪水多少、持有智慧型手機、吃到那家熱門美食、換到可愛超值的贈品、出國度假...等,已成為評斷生活品質的基準。

若以記流水帳的方式,詳盡記錄近三年的生活,會看到甚麼?

大部分的人,應該都在起床、刷牙洗臉、吃早餐、上班、上學、吃午餐、下班、放學、購物、回家、洗澡、吃晚餐、上床睡覺等瑣事中,度過一天,明天繼續。

日復一日,趨使我們忍受相似度極高的生活的動力是甚麼?應該與物質慾望密不可分。觀賞過1989年上映的《第七大陸》,我忍不住反思,「物質」真的是生活的核心?

鏡頭首先緊盯1987年至1989年,一個中產階級家庭的日常生活。成員們的面部表情並不是重點,畫面大多停留在他們的生活用品:車子、床、鞋子、餐具、食物,遠處則傳來家庭成員間的互動、對話,揭露物質與人類生活的關係。

今日的眼光來看,26年前奧地利中產階級家庭的物質生活,仍能夠讓現代觀眾好生羨慕:附車庫的獨棟房產、私家車、乾淨的室內環境。但家人間的互動卻沒有溫度,同時少與外界接觸,頂多與親戚往來。

老婆安娜寫給婆婆的信裡,平鋪直敘地交代一家人的生活瑣事,字裡行間沒有對生活的熱情。值得注意的是提到老公喬治的工作:調到另一個部門,這裡升遷的機會比較大。

升遷的目的,無非是為了更好的薪水、更好的生活。而「更好的生活」,似乎在一開頭的洗車畫面便揭示:Welcome to Australia的移民廣告。

剖析片名《第七大陸》,此處的大陸即是指電影中,理想的澳洲景象:沙灘、海浪、以及海浪後頭、地理上並不存在的連綿山巒。我將其視為一家人的精神寄託──移民,為了「更好的生活」。

1987年,一家人向親戚吐露移民的念頭;對比1988年,仍日復一日,複製著與前一年相去不遠的生活。畫面仍停留在生活用品、上班上學的奔波,除去家庭成員的面部表情,由對話、互動更清晰得知,一家人為了移民──一個物質慾望導向的目標,並不快樂。生活用品無法汰舊換新,失去新鮮感;餐點只能維持在與前一年相同的水準;雙親似乎都在忍耐、壓抑自我;孩子則看起來無聊。

科技橘報〈身為「中產階級」在今天代表了什麼?〉中提到,中產階級的定義模糊,更多的是人們內心的感覺,認為自己是否屬於中產階級。最後一段特別提起,日益膨大的物質慾望,似乎讓某些收入在中產階級標準內的人們,感到貧窮。但他們並不是真正的貧窮,只是還想要更多。

這解釋了喬治與安娜共組的中產階級家庭的「貧窮」之死。

自殺前,他們享用了一頓大餐──人世間最後的物質享受,並矛盾地將屋內長久以來累積的、物質生活的一切搗毀。鏡頭詳實記錄毀去各物品的過程,任何材質,皆成為無用的碎片。

大費周章將所有物品摧毀、鈔票撕毀,看起來,像是對自我的物質欲望宣戰。但事實是,長期追求物質生活的結果,圍繞在身旁的,也僅剩那些破壞了也不喊痛的冰冷物體。藥物雖被判定為是殺死這個中產階級家庭的兇手,但肉體的死亡以前,空乏的心靈已搶先一步,讓一家人過著行屍走肉的日子。

26年前,中產階級貧窮與匱乏的一面,已透過麥可漢內克的犀利的鏡頭,捕捉進《第七大陸》內,撼動觀影者的思想,進行對於「追求物質生活」的反思。而今,我們仍是羨慕,能夠擁有優渥的物質生活:擁有房子、車子、3C產品、名牌配件、服飾,或者附有高級飯店的奢華國外旅遊…。追求物質生活,並不是罪惡,但也不能完全臣服於無止境的物質欲望。

也許該時常停下自問,物質生活帶給我們的,是「充實」還是「空虛」?而我,到底有沒有被物質慾望,給控制了?

參考網站:〈身為「中產階級」在今天代表了什麼?

相關新聞

留言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