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電影史小教室:關於法國新浪潮你不能不知道的10件事

2015/09/14|專題報導
by seboxhong

文/ Sebox


法國新浪潮(La Nouvelle Vague)從1950年代末期開始,經歷過德國表現主義古典好萊塢以及二戰後的義大利新寫實主義,法國的電影創作者拒絕再與過去制式的電影文法為伍,自成一派打破電影語法的潮流,也意外成為一股清新且創意十足的新潮流。今天狂熱球要用最簡單的方式,帶你了解什麼是「法國新浪潮」!




  • 法國新浪潮時期主要分為兩個派系,「新浪潮」主要於巴黎取景,「左岸派」則是在全世界各地取景。

  • 法國新浪潮的代表導演與作品:



  1. 尚盧高達(Jean-Luc Godard):《斷了氣》(Breathless)、《女人就是女人》(A Woman Is A Woman)、阿爾發城(Alphaville)

  2. 艾力克侯麥(Éric Rohmer):《綠光》(The Green Ray)、「四季的故事」系列

  3. 克勞德夏布洛(Claude Chabrol):《七宗罪》(Seven Capital Sins)、《美好的塞吉》(Le beau Serge)、《表兄弟》(Les Cousins)

  4. 楚浮(François Truffaut):《四百擊》(The 400 Blows)、《夏日之戀》(Jules and Jim)、《日以作夜》(Day For Night)

  5. 賈各希維特(Jacques Rivette):《塞琳娜和朱莉出航記》(Celine and Julie Go Boating)、《決鬥》Duelle (une quarantaine)


《四百擊》(楚浮,1959)



  • 法國新浪潮時期「左岸派」導演與作品:



  1. 亞倫雷奈(Alain Resnais):《廣島之戀》(Hiroshima Mon Amour)、《去年在馬倫巴》(L'année dernière à Marienbad)、《我愛你,我愛你》(Je t'aime,je t’aime)

  2. 賈克德米(Jacques Demy):《秋水伊人》(The Unbrellas of Cherbourg)、《蘿拉》(Lola)、《懷孕的男人》(L'événement le plus important depuis que l'homme a marché sur la lune)

  3. 安妮華達(Agnès Varda):《幸福》(Le Bonheur)、《五點到七點的克萊歐》(Cléo de 5 à 7)《短角情事》(La Pointe-Courte)

  4. 克里斯馬克(Chris Marker):《堤》(La Jetée)


《秋水伊人》(賈克德米,1964)



  • 1950年代後安德烈巴贊(André Bazin)創辦的〈電影筆記〉這本電影雜誌中,出現了一批包括高達、楚浮、侯麥的作者,是第一批評論電影的「影評人」,而在觀看電影的過程中也累積出了自己的想法,漸漸延伸拍攝出不同的電影。


[caption id="attachment_60763" align="alignnone" width="700"]ca17 〈電影筆記〉封面[/caption]

  • 快速跳接、快速轉換場景,法國新浪潮的導演跳脫以往的電影文法,在影像及敘事上造成不連續的作法,是這一波導演常用的電影技法,主要目的是為了讓電影有全新且「年輕」的樣貌,對於傳統、體制下的影像處理方式表達電影創作者的不滿以及反抗。


《斷了氣》(尚盧高達,1960)





[caption id="attachment_60766" align="alignnone" width="700"]《阿爾發城》(尚盧高達,1965) 《阿爾發城》(尚盧高達,1965)[/caption]

  • 儘管法國新浪潮的電影風格十分特殊,仔細研究仍然可以理出其中的頭緒以及靈感來源,因為新浪潮的導演們會利用過去的作品為範本,仔細研究並找出其規則,再進而顛覆他們所理出的文法。

  • 「新浪潮」與「左岸派」儘管有類似的理想抱負,然而在影像作品上各有其特色。「新浪潮」主要由〈電影筆記〉一幫人主導,強烈的個人色彩與私密的敘事風格,與「左岸派」所關懷的全人性質較為不同。尤其在手法上,「左岸派」講究細節與修飾,「新浪潮」則隨性不修邊幅。

  • 「左岸派」在佛洛依德的潛意識心理學理論之下表現超脫一切理性與約束的真實,更受到沙特的存在主義影響,將人類的孤獨與渺小、荒誕的社會狀況以及人生的恐懼、虛偽與殘暴等呈現在文本之中,造成一種精神扭曲甚至變態的角色狀態。


《去年在馬倫巴》(亞倫雷奈,1961)



  • 新浪潮時期的電影創作者喜歡在電影中留下更多彈性空間的開放性,讓觀看者在觀影經驗裡獲得前所未有的感受,進而思考電影之於自身經驗的關連。除此之外也常有導演打破第四面牆,讓角色透過攝影機看著觀眾,重新檢視了看與被看之間的關係。


相關新聞

留言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