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阿布里
「 Hey, dude. Welcome to the suck! 」
這部電影相當特別,就是導演理查德·林克萊特(Richard Linklater)經過十二年地拍攝手法,忠實地記錄了一個小孩成長到少年,導演前一部作品《愛在日落巴黎時》(Before Sunset)三部曲也是有一種類似的感覺,用電影的方式去記錄一段愛情的變化,只是這一次是在一部作品裡面,讓我們見證整個改變過程,看到小孩子的成長,不得不應證一句話,生命的過程就像是一種失去,每一次成長似乎都代表著某種失去,如果把過去的我們與現在的我們放在一起,現在的我們會比較快樂、會比較幸福嗎?
回到這部電影,導演曾說如果這小男孩變成拳擊手,他會因此特別改劇本,不過看來似乎是沒有這必要,反而這男孩越來越像劇本裡面的設定,或許就是一種相互影響的效果,這部電影其實比想像中平淡許多,劇中利用很多特別事件來暗示時間的演進,像是哈利波特、Gameboy、小甜甜布蘭妮的歌、總統大選,都在這部戲裡成為一種象徵年代的符號,好讓我們能夠更容易進入時代,但其實想說的故事很簡單,就是我們這時代成長的失落與孤獨。
當還是小男孩的時候,總是渴望能夠獲得父母親的了解,所以我們會做出各種搞怪、翹課,只是那時候每個父母都像劇中的媽媽一樣,太過於忙著過生活,忙著養小孩,忙著工作與學業,還有愛情,所以當我們慢慢長大後,其實父母是沒有改變的,他們還是像以前一樣疼愛我們,但改變的是我們,我們不在追求父母的了解,我們想要獲得的是朋友的認同,小時候總是會覺得父母不夠疼自己,不夠懂自己,但長大後卻總是嫌父母很煩,相信這點大家應該都有類似經驗,這部戲裡面最讓人有感觸的二段對話,就是當他從高中畢業,在酒吧樓上與爸爸的,還有收拾東西準備離開家與媽媽的對話。
跟爸爸的對話相當輕鬆,或許是因為爸爸從小就不太算真正介入那小孩的生活之中,他比較像是旁觀者一樣,只是參與,所以當給畢業祝詞時,總覺得那話語有點諷刺,但仔細想想,我們對於別人的生活是不是也常像這樣自以為是的祝福與建議,而當他們一起聊著女孩時,就像是朋友一般,我常想父親與兒子最有趣的地方,或許就是在於,他們都曾經同時喜歡一個女生。
Dad: We're all just winging it. The good news is that you're feeling stuff, you know? And you've got to hold on to that. You get older, and you don't feel as much, your skin gets tough.
跟媽媽的對話,就在少年要準備離開時,這段對話彷彿是一種告解,一種懊悔,一種可惜,其實從整部片看來媽媽真的很努力在扶養這些人,但或許有時候就是這樣太過認真一點,導演還特別安排一場戲,就是媽媽跟那位修水管的,或許就是為了做對比,其實媽媽是相當的溫柔,但是因為扶養小孩的責任感,讓她必須要對自己的小孩如此嚴厲,最後這段話我感受到的不是感傷而像是自責,她成為里程碑,而不是能夠繼續一直持續下去的,但時間還很長不是嗎?還有個將近四十年,或許還有機會變好吧,或許,我們人生雖然只有失去,但是我們總能在失去中,留下些什麼,留下的照片不只是照片,也不只是里程碑這樣,我相信,那是愛。
人是個相當奇妙的動物,總是不斷地在追求去了解別人,以及被別人了解,但那是不可能的,因為人永遠無法完全了解另一個人,我們永遠是孤獨的,但也因此我們能夠受了傷又再度站起來,我們能夠思考,我們能夠感受更多的東西,這部影片的最後,少年與女孩坐在一起,這裡的對白很有意思,像是在討論片刻,在討論攝影,在討論人生,在討論人生,在討論愛情,討論很多,但卻濃縮在這短短幾句裡頭,似乎就在為這部片、這人生下註解,人生是很辛苦的,充滿了很多不如意、或是傷心難過,但是一定會有那片刻,是讓妳難以忘記的,是讓妳開心幸福的,總有一天我們所有一切都會逝去,但這些片刻都會永遠留下來,永恆的。
Nicole: You know how everyone's always saying seize the moment? I don't know, I'm kind of thinking it's the other way around, you know, like the moment seizes us.
更多影評及書評,請上:
https://ap7613.wordpres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