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這不是我看的《冰雪奇緣》:同性戀的自我認同與成長

2015/08/06|專欄評論
by seboxhong

文/ Sebox


Let it go~ Let it go~ 《冰雪奇緣》(Frozen)在2013年年底上映,造就了全球超過12億美金的驚人票房,拿下第71屆金球獎最佳動畫長片、第86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動畫長片,以及第67屆英國奧斯卡最佳動畫電影,幾乎是狂掃了大型電影獎的傑出作品。主題曲〈Let It Go〉也成為大街小巷、大人小孩朗朗上口、不停播放的歌曲首選,各國的版本也被網友大肆廣傳,台灣網友甚至將它改編成台語版,造成了為期將近一年的艾莎旋風。不過《冰雪奇緣》的故事到底在說什麼呢?一個意外獲得冰系特異功能的公主?一個令人民恐懼的女王?或是一個不被了解的受傷心靈呢?狂熱球今天要帶大家從成熟的角度,一探《冰雪奇緣》裡的艾莎到底怎麼了。


好的不一樣還是壞的不一樣?


電影開始我們就立刻了解了艾莎有一股特殊的能力,只要他的情緒不穩定,他的手就會製造出冰雪,或許觀眾們跟狂熱球一樣,在高溫的夏日恨不得自己就擁有製造冰雪的能力,隨時隨地都可以幫自己降溫,但對於艾莎以及他的父母來說,這可是一個需要被解決的問題。然而,就像每個小朋友都會遇到的問題,生理或是心理的獨特,在我們剛開始接觸這個世界時,往往都是我們極力忽略的小問題,因為不想跟別人不一樣,就漸漸隱藏起自己比較特別的那一面,不願意面對內心真實的渴望。會製造冰雪的這個特異功能,對於小時候的艾莎來說,由於沒有辦法好好的控制自己的能力,常常會影響到其他人,尤其不小心還傷害了自己的妹妹,他的父母用盡所有辦法想要解決這個棘手的超能力,卻還是徒勞無功,最後艾莎只能戴上手套甚至把自己關在房間裡,終日與自己相處。


如果我們把艾莎的問題去掉魔法的部份,就會發現其實艾莎擁有超能力這件事情,似乎在暗喻著他與其他人的不同,也就是艾莎其實是一位找不到自我認同,又被持續壓抑的女同性戀。他把自己關在房間裡好幾年,隨著年紀增長,艾莎的能力越來越強,就像是青春期的女孩面對自己的慾望,卻沒有人可以與他談話,幫助他了解自己的成長。他與日俱增的超能力讓他感到害怕,無法猜測接下來自己還會成為什麼模樣,但又因為妹妹安娜沒有與他相同的超能力,艾莎只能將這個問題放在自己心裡。青春期、性傾向、壓抑以及難以認同的自我,艾莎在這些困擾中長大,他只希望把真正的自己藏好,只要熬過了安娜生日,艾莎登上了王位,他就可以暫時鬆一口氣。


好女孩面具底下的自我認同


與過去的迪士尼故事裡被詛咒的公主們不一樣,艾莎天生就與眾不同,然而他的父母要他當一個「好女孩」,找來巫醫治癒他或是讓他戴上手套,看似都是在幫助艾莎,其實卻無形中在艾莎心中累積了許多壓力。對於一個小女孩來說,當爸媽的好孩子肯定是最棒的一件事情了,只是對於艾莎這樣獨特的小女孩來說,介在父母的期望以及自身的特殊性之間,他只能戴面具(手套)來滿足外人對他的眼光,在他的心中卻從來就不希望被壓抑。這也是為什麼當艾莎終於逃離了皇宮,在雪地上他自己蓋起了房子,自己換上了新衣服,他要主宰自己的生活,他要擁抱自己的獨特,再也不要壓抑自我。就像是成年的女孩終於願意面對自己的性傾向,終於找到對於自我身分的認同一樣,艾莎的壓抑終於獲得釋放。


現在我們再把《冰雪奇緣》的主題曲〈Let It Go〉的歌詞看一遍,裡面其實有非常多歌詞都在隱喻著艾莎離開皇宮(出櫃)的心聲,「別讓他們進來,別讓他們看到,你永遠都要當一個乖女孩」,就是艾莎在櫃子裡的吶喊,與眾不同的個性不能讓任何人看到,要做父母的乖女孩不能讓內心的慾望凌駕於「正常」的價值觀。「沒有對也沒有錯,沒有規則能束縛我」道出了艾莎終於能夠自由地認同不一樣的自己,「我永遠都不會回頭,過去的已經過去了」、「那個完美的女孩已經消失了,我就站在日光底下,讓暴風雪繼續張狂吧!寒冷從來就不是我的困擾」,從這些歌詞我們可以了解艾莎終於跨過了自己長期以來想要成為父母的乖小孩的界線,站在這個自由的世界裡面,他不怕其他人的眼光或是想法,他會讓自己的不一樣發光發熱。


其實在《冰雪奇緣》的許多橋段裡頭,都有對於艾莎異於常人的批評,例如當艾莎失控施展出冰雪魔法時,就有人指責艾莎是怪物,這些人不理解艾莎天生就有此能力,就像是現實生活中那些不理解同性戀的衛道人士,就因為同性戀與他人不一樣,便大力反對甚至傷害他們。在故事的最後艾莎終於發現「愛」能讓冰雪融化,其實所有人都一樣,只要是真愛就不應該受到任何形式的規範限制,隱藏、封閉甚至是壓抑自己,只會造成更多無謂的傷害。擁抱自己的獨特,讓真正的自己面對這個世界,不要害怕或是抗拒,因為你就是你,是世界唯一的個體,艾莎都願意突破重圍走出自己,那你呢?


相關新聞

留言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