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Steph
這是一個關於青春期的少女的性啟蒙、父母失和的假完美家庭、中年母親對自己風華不在而內心嫉恨的故事。故事從一個17歲少女的視角出發,她的心思模稜兩可,對消失的母親和懦弱的父親並沒有太多想法,倒是對性的渴望很是強烈。原著本身以神祕的謀殺案為主軸,用詩意的敘事手法帶出一個家庭內的貌合神離;但到了電影卻僅僅著墨於少女的性飢渴,原本的詩意只保留到了夢中那白茫茫的一片,變成隱喻性的存在,煞為可惜。
詩意並不是要讓這部電影變得文藝,或是給觀眾距離感,而只是給予這部電影所刻劃的三個角色在心理上有更大的發揮空間,與觀眾的想像空間。
電影角色之所以吸引人,是因為我們可以觀察到環境是如何影響每個人的決定、每個人的決定又是如何影響接下來的事件。少了這些心理層面的描述,此部片的懸疑事件、失和家庭、青少女的性慾、結局的驚人真相幾乎能夠獨立存在,少了哪一環都不會造成太大影響。從三個角色的方向切入,可以發現少了較深層的描述,組合起來就變得零碎少了那麼些力度。
一、Kat 青春期的內心轉折與家庭疏離感
身為一個青春期的少女,我們看到的是Kat對於性的需求,跳過那段摸索、好奇、亦步亦趨的過程,直接變成三十如狼四十如虎的女人般,用詞上絲毫沒有青春的害臊。
這可能就是我們對這個角色所有的理解。以第一人稱貫穿的劇情,不論是與母親的互動、與爸爸的接觸,都沒有與同儕間的互動表現得多,家庭對她造成的影響除了壓抑的性之外應該有更多值得探討的。關於她的疏離感,若能再著墨於母女之間存在亦親亦疏的糾結,也都可能讓觀者更投入劇情。
二、Eve 無法面對逝去的貌美與自由,而對家人洩憤的家庭主婦
Eva green演出年華褪逝沒有太大的說服力,但演年華褪逝而發瘋的邪惡主婦倒是令人非常買單。本來是年輕貌美人人稱羨的女人,變成心存怨懟的主婦,似乎愛著女兒,卻又對女兒的青春胴體嫉恨在心,心境轉折之大、內心之複雜糾結,想必這絕對是整部電影中最有發揮空間的角色。可惜的是Eve的這些性格與反應,並不像是因為丈夫的懦弱、家庭的失和而造成,加上「女兒」這個概念消失得不著痕跡,反而讓人覺得像是她的黑暗是與生俱來的。這麼一來,角色本身與環境的關聯性霎時變得薄弱,即便丈夫不懦弱、女兒沒有性愛成癮,她也終究會因為內心的孤獨與陰暗而被吞噬。
三、可憐懦弱惱羞成怒的Mr. Connors
對於Mr. Connors我們了解的是所有角色中最少的,卻在最後擔綱劇情最關鍵的爆點,看完我不禁埋怨電影沒給我足夠線索去發掘這整件事的成因。也許是長久被壓抑的情緒爆發,也許是個人自卑心作祟,我們難以透視父親的內心,以至於難以對這個兇手感到悲哀或氣憤,或除了傻眼之外的情緒。在個性強烈的Eve角色對比之下,父親像是可有可無的存在,不論他懦不懦弱,Eve還是會怨懟,Kat還是會誘惑警官,他可能還是會殺了Eve,故事還是會這樣發生。不論他在故事線中做了什麼決定(只要最後那個決定做了),都不會影響結局之下,角色的吸引人程度就少了許多。
也許拿書與電影比較本來就不是很公平,受限於電影長短與並不可能將每個角色都描繪得淋漓盡致;但除了上述幾點之外,有一部分電影版本倒是做得非常厲害,這一切都要感謝曾經為<壁花男孩>、<神祕肌膚>配樂的Robin Guthrie,本身也是Cocteau Twins(片頭Kat從校車走回家耳機裡聽的)的團員,他游刃有餘的運用故事背景的90年代音樂,成功創造出電影裡迷幻的元素。
片頭曲 "Sea, Swallow Me"- Cocteau Twins
VID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