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en專欄 / 細數《陰兒房》系列的獨道之處

2015/06/24|
by Allen
文/ Allen

2010年《陰兒房》(Insidious)上映,不僅以150萬美金的超低預算拿下超過60倍的票房收入,同時也打響了導演溫子仁(James Wan)的名號,讓他2013年推出的《厲陰宅》(The Conjuring)成為近年最恐怖鬼片的代表。而後五年,《陰兒房》也在2013年與2015年紛紛推出續集,成為少數稱得上成功的鬼片系列。究竟《陰兒房》系列的獨到之處在哪裡?依我個人的看法,應可歸納出下列數項:

一、獨樹一格的超自然世界觀:

仔細觀察好萊塢的鬼片類型,不難發現強烈的基督宗教色彩,《陰兒房》系列所呈現的世界觀基本上同屬這樣的框架──在人世外尚有一光一暗兩個世界──然而,很少好萊塢的鬼片像《陰兒房》一樣在視覺上打造一個與傳統地獄意象有別、煙霧迷漫且漆黑無光的「陰深處」(the further),更重要的是,溫子仁特地拍出主角靈魂出竅展開救援,這樣「觀落陰」式的情節有別於《神曲》影響下的神遊三界,不是進入地獄特定的時空、而是身處於一個映照人世模樣,但空間、時間(所以才有第二集的穿越劇碼)都徹底失序的「平行世界」。此外,《陰兒房》系列更仔細區分了「鬼魂」與「惡魔」之間的階級關係,為超自然世界營造更豐富的內容,在超自然世界觀的著墨與經營上可謂十足用心。

二、女靈媒Elise的成功塑造:

爬梳好萊塢的經典鬼片,驅魔絕對是十分常見的題材,關於宗教狂熱與科學主義辯證的故事更是不勝枚舉,這更顯得《陰兒房》在這方面出眾的創意。首先,《陰兒房》驅魔的過程仰賴靈媒,但是卻沒有明顯的宗教術語與道具(例如:誦讀聖經),在去基督宗教框架的設定下,《陰兒房》創造出了Elise這個類型電影少見的正派女靈媒,有別於過去鬼片中驅魔執行者因為呼應基督宗教神職人員體系、都是男性的傳統,也巧妙地挑戰了「女性」+「超自然」=「受害者」或「女鬼」或「女巫/魔女」的刻板印象連結,多虧了琳雪伊(Lin Shaye)的精采詮釋,讓Elise成為本系列形象最鮮明的角色人物。再者,Elise的助手用科學的儀器偵測和觀察靈體活動,在第一集中Elise更直接帶上笨重的防毒面具執行儀式,這一連串拼貼的趣味也在舉手之間融合了「迷信/理性」、「超自然/科學」這些鬼片一直以來玩到爛的二元對立,可謂別出心裁。

三、白天出沒的鬼魂:

「鬼只會在晚上出來」幾乎是無庸置疑的「常識」,甚至世界各地對於靈魂、鬼怪的理解也與夜晚脫不了關係,更甭說東亞、歐美的鬼片甚至恐怖片亦默默遵守這條規則,但《陰兒房》從第一集開始,就連白天的場景也不肯放過觀眾。正當觀眾與片中角色一樣,覺得白天可以鬆口氣的同時,電影總是心機重重地安排好大白日下的鬼影幢幢,這是深諳觀看鬼片的心理才能想出的回馬槍,雖然沒有正式考究過,但溫子仁確實可能在《陰兒房》開啟了這個先例(即使不是也是玩得最厲害的一位),之後更用在續集以及《厲陰宅》之中。

四、經典配樂:

《陰兒房》前兩集由Joseph Bishara編出了這系列專屬的經典配樂,突如其來的嘶啞小提琴配合詭異的鋼琴演奏,在第一瞬間就挑起了觀眾感官的敏銳度,為每一次的嚇人時刻鋪寫好強而有力的出場樂。但真正讓人起雞皮疙瘩的,還是引用Tiny Tim的“Tiptoe Through the Tulips”這首歌。當Tiny Tim用性別難分的假音唱著輕快的歌詞與旋律,畫面上卻上演著鬼魂恣意在家中穿梭的景象,製造出聽覺與視覺上的反差,也讓這首歌脫離不了《陰兒房》的糾纏,單聽仍不時勾起著片中的記憶。



五、聲東擊西與強迫直擊:

當個物件或是某些聲響吸引角色的注意力,鏡頭也進入到角色的視角將試探的緊張感傳達給觀眾,但嚇人的梗卻不在視線之內出現,甚至也不在一探究竟的第一時間出來,而是掌握了觀眾在繃緊神經後短暫的疑惑與鬆懈,才真正放出安排好的殺著,就是溫子仁的鬼片中最為人所知、也公認是最厲害的「聲東擊西」(從《陰兒房》開始、在《厲陰宅》玩到極致)。另外一種手法,我稱為「強迫直擊」,則是透過定點的拍攝或是一鏡到底的方式,藉由本來就存在於畫面中的遮蔽物或障礙物,讓原本在遠距離(或是隱身起來)的鬼魂,在經過遮蔽物時產生變化、加速現形,包括:第一集時透過濾鏡觀看時鐘後方微笑的女鬼、第三集時爬到窗旁發現原本跳樓落地卻已經爬上來的惡靈(當然《安納貝爾》[Annabelle]衝門而來的小女鬼、《厲陰宅》被飛走的被單蓋住現形的鬼也都是)。在沒有(明顯)剪接的情況下,同樣的畫面產生劇烈的變化,這種毫無心理準備的驚嚇,我認為也是《陰兒房》開創的拿手好戲。

六、黑色幽默:

《陰兒房》中Elise的兩位助手Specs與Tucker為三集電影注入了良好的化學作用,在嚇人、壓迫的情奏當中混入無俚頭的行為,創造出來的笑點比任何一種劇情安排上的舒緩都更能讓觀眾卸下心防,打亂了觀眾堤防嚇人場景的估計能力,只是這兩位「來亂的」助手往往也在下一個瞬間就變成被驚嚇的對象...多虧這兩位角色的登場,《陰兒房》才能在一向偏向嚴肅的鬼片中帶有渾然天成的黑色幽默,盡顯對於節奏控制的游刃有餘。

七、劇情的前後連貫與呼應:

雖然同為系列電影,《陰兒房》並沒有偷懶地比照一般後續發展與前傳的方式經營續集,反而在編劇、也是第三集的導演Leigh Whannell的巧筆之下,在「後續發展」的第二集中說明了第一集「黑衣新娘」女鬼的來源,以及家中鬧鬼時靈動現象的由來,多了幾分「互為表裡」的效果;在「前傳」性質的第三集中則是從第二集Elise協助Josh驅逐「黑衣新娘」之後去描述多年來的心理障礙,並藉由新事件的落幕鋪呈第一集的彩蛋。有別於第一集所結合的兩個團隊《奪魂鋸》(Saw)跟《靈動:鬼影實錄》(Paranormal Activity)各自系列越拍越多、劇情卻緩慢進展的差強人意,非線性的故事發展讓《陰兒房》三集的劇情顯得緊密非常,也算是製作團隊帶給影迷的額外驚喜。

雖然溫子仁已經離開鬼片創作的領域,但他以本系列創造的巔峰卻也成為連自家人也無法超越的障礙,《陰兒房第三章:從靈開始》(Insidious: Chapter 3)在換導演之後逐漸失去前兩集獨特的視覺美學、節奏控制與驚嚇技巧,就是最明顯的證據。《陰兒房》系列結合上述諸多突破與創意,儘管必能在好萊塢的鬼片類型中佔有一席之地、成為鬼片迷的回憶與驕傲,但恐怖經典的後繼無人,卻叫人不勝唏噓、深感落寞。

相關新聞

留言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