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LIVER專欄 / 洛伊安德森人生三部曲,對歷史與時間的感懷

2015/04/05|
by OLIVER
文/ OLIVER

幾天前一口氣把三部曲一次看完,導演獨特的美學風格,近乎小劇場的表演方式與布景,營造出看似斷裂且各自獨自的小片段,但三部曲在美學風格上又極為統一,其實應該可以將三部曲視為同一部作品看待。

三部作品中有許多共通的命題與符碼,像是對於歷史的反思與青春年歲的感懷,並在這兩個基礎上建構出了對時代脈絡的關懷與省思,洛伊安德森的電影看起來是一個脫離現實的純藝術世界,但在這些奇幻的表體之下,卻還是擁有與當世脈搏一同悸動的企圖。如果先不討論洛伊安德森獨特的美學形式,這三部作品的某些精神面,竟然讓人想起幾部台灣新電影作品,《蘋果的滋味》、《兒子的大玩偶》。

台灣新電影的命題亦不脫離對過往歷史的回顧跟藉個人成長史窺見時代變動下小人物的無奈,《二樓傳來的歌聲》、《啊!人生》跟《蘋果的滋味》甚至是《青梅竹馬》都這麼一點相似,都是藉由一群人的生活樣態構築出一個時代的樣貌,所以洛伊安德森的破碎是能夠理解的,因為他的鏡頭並不是在記錄一段故事,而是在記錄一段時間。而《鴿子在樹枝上沉思》則是讓我聯想到《兒子的大玩偶》,除了主角都畫了白臉之外,他們的工作都是以取樂他人為生,同樣是在生活中掙扎的小人物,當然以上的聯想並不具有美學研究上的價值,但總覺得這些聯想有這麼一點有趣。

戰爭歷史的陰影在三部曲中像陰魂不散的幽魂,但以導演瑞典人身份,做出對二戰歷史的回顧,其實是有趣的,因為在二戰歷史中瑞典幾乎沒有直接捲入戰爭,但或許戰爭依然是他生命記憶中難以忘懷的一塊。這部分的歷史回顧,似乎可以與洛伊對青春逝去的感懷做一個緊密的連結,歷史與青春的結合,讓人想起同是瑞典導演Widerberg的作品《教室別戀》,同樣將戰爭與青春逝做了連結。戰爭意象正好作為一段美好記憶的終結點,一如《啊!人生》最後一幕,所有人抬頭仰往佈滿天空的軍機,這正象徵著終結。

三部曲中最為有趣的是,一個如此魔幻的美學世界,卻處處流散著苦澀的現實味,那些慘白的臉妝與滑稽的動作,令人不禁一笑,但笑的背後卻有藏不住的苦味,這時電影中的許多奇想,也就變成了對現實無力的巨大哀傷,最神奇的時刻無疑是《啊!人生》的移動婚禮,很奇幻也很生活,在兩者之間維持著奇妙平衡,又能在日常破碎瑣事中,擠榨出小人物的悲苦,把想像與時間流動的哀傷詮釋的極為淒美。

粉絲專頁:www.facebook.com/MovieXMusic

部落格:http://stu06103.pixnet.net/blog

相關新聞

留言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