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週狂熱] 情人眼裡出西施 奧斯卡獎座其實只是別人的女朋友

2015/02/25|專欄評論
by WangKaiYun
文/耶律阿寶基

奧斯卡熱熱鬧鬧的落幕了,每年從國內的金馬獎,到國際的奧斯卡,頒完獎後一定會出現不同的聲浪,支持的影片得獎、落馬,吵吵鬧鬧的聲浪可以持續發燒幾個禮拜,尤其是今年《鳥人》與《年少時代》,在最佳導演與最佳影片雙雙獎落《鳥人》之後,網路上的討論進入了最高潮;《年少時代》的支持者認為這是奧斯卡近年來犯過最嚴重的錯誤,另一派支持《鳥人》的觀點則認為,將《年少時代》拍了12年之久這個企劃抽離後,這只是一部平淡的電影;但說真的,在意這麼多有什麼意義?就如同別人的女友再美,也比不過自己眼裡的西施,那麼,奧斯卡的獎項是誰得,還有這麼重要嗎?

我從來不覺得自己懂電影,反而認為自己是一個超級主流的電影觀眾,沒看過很多藝術電影,不是電影專業出身,那些特殊的鏡頭和剪接手法,在我看來都不存在任何意義,不過我也相信,電影觀眾大部分和我一樣,我們只在乎看完這部電影之後,自己有什麼感覺;拿諾蘭的電影來說好了,很多人說我們根本是諾蘭專頁,但直到《黑暗騎士》之前,我都不知道原來他就是《頂尖對決》的導演,而去年最令大家期待的《星際效應》,我也不覺得有眾人說得這麼好看,看完只覺得好想去蟲洞旅行;但這代表什麼,代表他不是一部好電影嗎?代表我太淺看不懂電影嗎?不,這根本不代表任何事,因為看電影、做電影本來就是一件主觀的事情,都是經由人賦予了他意義,而世上的人千百萬種,而演藝學院也只是眾多人口之中的一小叢人,而他們辦了一個獎項罷了。

到底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沒辦法純粹的看一部電影?還記得小時候那個看電影還要起立唱國歌的日子,只要有成龍的電影,就會全家大小進電影院看他獨特的搞笑武打,那時候看電影,不管怎樣都覺得有趣,但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開始揶揄起成龍的表演方式,甚麼時候開始,《全面啟動》裡陀螺的倒下與否,成了整部電影的重點(為什麼沒人討論《等一個人咖啡》頭上那碗豆花會不會倒下);從什麼時候開始,網路上影評人的碎碎念,成了我們這禮拜要看哪部電影的選擇標準,甚至成了自己喜不喜歡這部電影的標準。

在開始寫這篇之前,突然覺得拿情人比喻電影似乎滿合適的,喜歡的導演,就好像自己的情人一樣,偶爾會犯錯,但因為是親密愛人,所以可以被原諒,我們還是會好好的繼續交往,情人努力產出了一個作品,我們會覺得好驕傲,好光榮,替他大肆宣傳、說好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親密愛人,都有自己的所好;情人眼裡出西施,而奧斯卡的得獎作品,也不過就是別人的女朋友,大家就放輕鬆看待這一切吧。
(圖片翻攝:nydailynews)

相關新聞

留言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