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哈頓戀習曲》是約翰卡尼在2006年首度推出音樂電影《曾經。愛是唯一》後的最新音樂愛情電影,描述兩條失落的靈魂透過音樂而解救彼此瀕臨崩潰的人生的故事。
在角色及劇情上雖與《曾經》並無太大不同,但在整個電影的運作上倒可以看出陣仗大了許多。在《曾經》一劇時採取低成本拍攝,並且找來素人演員擔任要角,在整個的拍攝手法主要採取遠景拍攝以降低素人演員的緊張感。比較下來這次的《曼哈頓》陣容強大,不僅找來知名演員,甚至連樂團魔力紅的主唱亞當李維也跨刀助陣擔任一角。就連電影中錄製唱片的格局及發展空間也較《曾經》大多了,拍攝手法更加的貼近讓人得以看見演員細膩的情感表現。
有一部份讓我覺得相當有趣的是,在50年代時法國曾風行一種新興的拍攝手法,一改過去的棚內拍攝,導演們紛紛走向街頭,不架設燈光、手持攝影機,並且鼓勵演員們即興演出,因此創造了因果關係鬆散、劇情極為開放並充滿不確定性的電影,這就是法國的新浪潮革命。這次《曼哈頓》的音樂製作手法也是如此,因為劇中製片資金有限於是決定不租借錄音室,改走向街頭錄音,讓音樂充滿不確定性,跳脫傳統音樂錄製的精緻、不容許出錯的概念。你可以在錄製的唱片中聽見風吹所帶來的雜音、警車的鳴笛聲、孩童的嬉鬧聲,這樣的創作手法,不就是音樂界的新浪潮嗎?
音樂,是所有創作表現中能夠最快、並且最容易感染他人的元素,你可以透過一首五分鐘的歌曲,表達你心裡的所有感受,用旋律、用充滿意涵的歌詞、用充沛的情感去唱出你的故事。音樂可以表達心理狀態及性格,你可以在一個人的播放清單中看出一個人的習性,就像Dan和Gretta透過分享音樂清單而瞭解彼此並且傳遞情感一樣。
《曼哈頓》一劇透過音樂讓整個劇情的情感發展更為流暢,從Dave無法言說的背叛到Gretta的心碎,其中最為關鍵的是在Dave錄製的新專輯中改編Gretta的歌曲(Lost Stars)那一幕,Dave用POP music的形式改編Gretta的情歌,讓它變得更受歡迎、更具流行魅力,然Gretta卻完全無法接受。那就像兩人關係的真摯,只屬於彼此的符號,只要彼此心照不宣便好。它不需要討好任何人,它不應被流俗給破壞,不應該因為Dave的走紅而改變,它是只屬於彼此的。這一段是一個關於告別愛的分水嶺,即便還有愛,但兩人確實已經走向截然不同的道路,無法再達成共識了。
不管是在《曼哈頓》還是《曾經》,結局都帶有缺憾,就像我們所處的真實人生一樣,不是所有的故事都能有美好結局,也不是所有的錯誤發生之後都能在形同過去一樣生活著,這也是為什麼即便Gretta已經原諒Dave他們仍無法破鏡重圓一樣,原諒是一回事,能不能再次相愛是另一回事。雖然《曼哈頓》並不是那種愛的痛徹心扉讓人哭得撕心裂肺的電影,他以一種欲言又止的方式進行著,曖昧卻稍縱即逝,但也因為這種曇花一現的美好無法久留,就這麼無奈的消失於無痕,只剩下手機裡的音樂作為感情曾經存在的告白,才如此的深入人心吧,讓人在看完電影之後感覺心裡空了一塊,倘若所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