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齊晧專欄 / 電影的英雄正典: 喬治克隆尼《晚安,祝你好運》10週年專題(下)

2015/01/28|
by 林齊皓

《晚安,祝你好運》是我熱情所在,與賺錢這檔事無關,這是我真正想拍的電影。否則,等我活到七十歲了,我能留下什麼給後世?


喬治克隆尼拍這部電影,一方面致敬記者老爸尼克克隆尼,一方面還要當作志業遺產,可真謂任重而道遠。正因於此,喬治克隆尼在《晚安,祝你好運》確實也卯足功夫,選角毫不含糊、相關歷史資料的考證,也盡量做到原汁原味、彷彿歷史再現。


但是,電影要完全再現過去的歷史,這是可能的嗎?至少喬治克隆尼深切希望如此。當外界指出黑白的《晚安,祝你好運》其實染有政治色彩時,他倒覺得只是「拍的人剛好有一點政治理念罷了」,在他看來,這部電影非常重視真實性,所以它的歷史成分其實更濃厚。下面我們就來談一談,《晚安,祝你好運》在歷史真實方面,哪些是忠實呈現、哪些又是移花接木。


大衛史崔森,就決定是你了!


喬治克隆尼很講究《晚安,祝你好運》的選角,特別是具備陰鬱氣質、又散發領袖魅力的主角蒙洛。喬治克隆尼說,大衛史崔森是他唯一徵詢過的人選,在看過他本人的演技、還有蒙洛的老照片之後,心中就拍板定案:「就是他了!」


《晚安,祝你好運》裡,大衛史崔森的演出表現無庸置疑。不過,如果拿蒙洛的老照片、還有當時的電視影片來比較,大衛所扮演的蒙洛憂鬱氣質神似,但氣勢看起來卻比本尊更銳利。


Untitled-1


據說原本喬治克隆尼也動念想親自演出蒙洛,直到遇見大衛史崔森才打消念頭。對於當時剛拍完《諜對諜》而胖了35磅的他來講,要飾演蒙洛未免也太撐了,不過這身材反倒意外讓他演出蒙洛的電視製作人搭檔佛瑞德佛蘭德利一角,因為佛蘭德利本尊身材高大魁梧,略胖的喬治克隆尼剛剛好。(其實,最主要原因還是投資金主希望喬治克隆尼一定要露臉,不然從哪裡吸票房?)


也有觀眾質疑,大衛史崔森與喬治克隆尼這兩位型男大叔,會不會把歷史人物演得太帥、有美化的嫌疑?如果我們拿1950年代的報章雜誌來看,可以發現其實蒙洛與佛蘭德利本人老早就是電視型男大叔了,1954年2月兩人還一同躍上時尚雜誌《VOUGE》:


VOGUE史料1


蒙洛成為《VOUGE》專題人物不止一次,他在電影《晚安,祝你好運》中的麥卡錫事件之前,就已經是一名美國家喻戶曉的廣播記者,享有極高的聲譽。下面這幅相片刊登在1951年《VOUGE》5月號,性格地叼著香菸、深邃的眼神,是蒙洛的招牌形象,《晚安,祝你好運》裡也忠實呈現了蒙洛無時無刻都在吸菸的樣貌:


VOGUE史料2


讓麥卡錫飾演麥卡錫


蒙洛在準備麥卡錫專題節目時,說過要「讓麥卡錫毀滅麥卡錫」,意思是利用其自相矛盾的言論,證明麥卡錫自己的言行前後不一、荒誕失據。麥卡錫參議員做為《晚安,祝你好運》裡的「反派魔頭」,選角絕不能馬虎;喬治克隆尼考量電影的真實性與說服力,決定修復麥卡錫的相關記錄影片,直接用在電影裡頭,也就是讓麥卡錫本人飾演麥卡錫。


也正因為這個決定,全片的基調才改為黑白,讓史料影片的出現不會太過突兀。有趣的是,喬治克隆尼給測試觀眾試片時做了小統計,有20%的人在看電影之前沒聽過麥卡錫這個人,甚至還想打聽飾演麥卡錫的演員到底是誰。(此處就可以理解,喬治克隆尼為何把這部片當「傳道志業」在拍了。)


《晚安,祝你好運》的考據癖


老克隆尼有言在先,本片務必力求符合事實真相,不可含糊。從前置作業開始,喬治克隆尼組成研究小組蒐集相關史料,蒙洛過世以後絕大多數的檔案、資料、影像等,都由其妻子捐贈給位於波士頓的塔夫茲大學(Tufts University)保管,劇組的考證基礎就是與塔夫茲大學合作打造。


126


電影拍攝期間為了讓大家融入歷史情境,喬治克隆尼請劇組將當時事件期間的新聞報紙,用同版型完全複製出來。演員的工作就是每天讀報,並且模仿當時的記者開工作會議,討論當天的頭條、以及要做的新聞專題。喬治克隆尼說這招是跟記者老爸學來的。


有史料不夠,劇組還把當事人或其子女找來當電影顧問,蒙洛的兒子凱西、佛蘭德利的兒子、電影中空軍事件的當事人拉杜洛維奇、以及其他新聞記者等從旁指點,可謂極其用心了。不過,百密難免一疏,《晚安,祝你好運》在一些細節上還是凸槌了。例如電影開場的蒙洛演講,正確的發生時間應該是1958年10月15日,而不是片中的10月25日;還有一場戲是空軍軍官配戴著姓名標籤出現,但當時的空軍在非正式場合裡其實不會這麼做。


歷史上的蒙洛 vs. 喬治克隆尼的蒙洛


《晚安,祝你好運》故事時間約在1953年底至1954年中左右,如果只看電影,應該很難明白為什麼蒙洛在節目上的發言如此重要。蒙洛生於1908年,青年時期參加過國際教育組織、還曾經擔任德國流亡學者緊急援助委員會秘書,協助德國學者逃離納粹迫害。1935年進入CBS,後來因為歐戰爆發的原故,在倫敦組成了一支特派記者團,奔赴歐洲、亞洲、太平洋等地採訪二戰新聞,從此名聲大響,被當時美國聽眾公認為戰爭時期最可靠的新聞廣播之一。


蒙洛投入電視工作、與佛蘭德利搭檔都是二戰結束以後的事。戰後蒙洛在新聞界與社會上的聲望極好,被視為新聞專業典範的代表人物。1951年他與製作人佛蘭德利推出新聞專題節目《現在請看》(See It Now),每週直播一集半小時,主打政治、社會、經濟、教育等議題的調查報導,在當時可以說是前衛、高品質的節目。


《晚安,祝你好運》中,有幾幕是蒙洛一邊訪問名人、一邊又時不時關心《現在請看》與麥卡錫之間的進展。電影裡沒有特別說明的是,蒙洛除了新聞類的《現在請看》之外,還主持一個娛樂類的談話性節目《面對面》(Person To Person),專訪社會名流、好萊塢明星的風花雪月。蒙洛曾多次私下表達對主持《面對面》的痛苦,希望心思精力還是放在《現在請看》上;但現實的是,《面對面》的收視率就是比冷硬的《現在請看》高出好幾倍。電影讓蒙洛在錄《面對面》時表現出明顯心不在焉的樣子,這一點我倒覺得過於刻意了,實際上翻出當時《面對面》的節目來看,蒙洛在節目上的表現依然沉穩專業。


《晚安,祝你好運》的玄機


看完《晚安,祝你好運》,我想絕大多數會得到這樣的印象:蒙洛與他堅實可靠的新聞夥伴們(其中還有人犧牲了性命,如因不堪輿論和抹紅壓力而自殺的主播海倫貝克),在險峻壓迫的環境中,勇敢地打倒了魔頭參議員麥卡錫,完全就是勇者鬥惡龍的基調。


將歷史與社會的脈絡拉進來看,故事就沒有那麼單純了。事實上影響麥卡錫失敗收場的主要力量,是美國軍方以及當時的總統艾森豪(Dwight David Eisenhower);蒙洛也不是唯一挺身而出的媒體人,早在他以前就零星出現過報紙、廣播對麥卡錫的批評。這點不能責怪喬治克隆尼,因為就連當時民間的輿論,也認為蒙洛是打倒麥卡錫的英雄,畢竟用電視這個大眾影音媒體公然單挑麥卡錫,蒙洛還真是數一數二的人。


我們已經反覆強調過,喬治克隆尼拍攝的動機是向這些新聞英雄致敬。但他真的不曉得背後複雜的脈絡嗎?《晚安,祝你好運》倒是有透露一些「存而不論」的玄機。其一是透過片中CBS老闆質問蒙洛有雙重標準的嫌疑,暗示蒙洛捍衛的新聞言論自由其實是有限度、有自我審查與選擇的,但電影裡沒有給答案。其二是全片的收尾,蒙洛與佛蘭德利得知節目被大幅縮減後,重新振作、繼續前進,最後鏡頭卻是放在一段艾森豪的演講影片,此處為另一個玄機:全片都沒有出場的總統艾森豪,其實在蒙洛與麥卡錫之間扮演相當關鍵的角色。倘如熟知蒙洛與美國新聞業的歷史,此幕會令人覺得別出心裁:艾森豪在麥卡錫事件上曾對蒙洛釋出善意、看似同一陣線,但蒙洛之後遭高層冷凍、1961年被迫出走,同樣也是出於艾森豪的暗中施壓。


英雄正典?


喬治克隆尼賦予本片的責任是:最好可以引起政治上或新聞專業上的討論、甚至辯論,就算電影擲地無聲,至少希望能有新聞相關科系的學生,因為《晚安,祝你好運》而激發專業自覺與道德意識。這個重責大任,儼然是新聞專業的英雄正典。


在引起討論這方面,喬治克隆尼確實成功了。首先就因為《晚安,祝你好運》傾向自由派的觀點,而被保守派輿論批評;也正是拜電影之賜,新聞媒體乃至學術研究,又重新把目光回顧到這段當代早已記憶模糊的歷史。不過也有新聞史學者指出,這部電影讓大眾對於蒙洛的歷史記憶幾乎成為完美聖人、超級新聞英雄,而失去了對歷史脈絡的思考,可能不是什麼好事。


2006年電影在臺灣上映之前,有關蒙洛的研究、討論可以說趨近於零。上映之後的反應不俗,《印刻文學》不僅做了一期專題討論,傳播學者胡元輝也曾撰寫一篇〈英雄僅在夙昔?聞莫盧傳奇登上銀幕有感〉,恰似喬治克隆尼的思路,該文希望所有不知莫盧為何許人的新聞工作者,或是新聞科系學生,均能透過電影增加對莫盧的認識,特別是他的英雄之見。可惜的是,這樣的思維仍嫌過於窄化平面,缺乏歷史時空的縱深。但是要一部電影充分呈現當時複雜的社會人際關係、職場角力、政治計算等等所有的元素,未免過於苛求;《晚安,祝你好運》做為入門,已經是大功一件了。


電影真的可以完全再現過去的歷史嗎?逝者已矣,100%再現固然不可能,至少還可以做倒「神似」的地步。喬治克隆尼在《晚安,祝你好運》上已盡其所能,這一點值得欽佩,但我們不能忽略隱含其中的意識形態、以及為了達成電影目的而有的手法。喬治克隆尼自我期許追求真相、客觀呈現,最終所攝其實也是「喬治克隆尼心中的蒙洛」。那麼歷史電影做到完全客觀又是可能的嗎?套用喬治克隆尼的偶像――《晚安,祝你好運》主角愛德華蒙洛曾經說過的話:


所有人都是其自身經驗的俘虜。沒人可以完全排除偏見。


本文寫到最後真是又臭又長,囿於篇幅考量,有些關於電影的細節就不多談了,若讀者有興趣,可以參考下列的延伸閱讀,也建議沒是可以把《晚安,祝你好運》找回來看看。




何瑞珠,〈從布希到布希亞--談《晚安,祝你好運》〉,《電影欣賞》24:3=127,2006.07,頁73-75。
紀蔚然,〈如今已逝的高標:評《晚安,祝你好運》〉,《印刻文學生活誌》2:9=33,2006.05,頁49-53。
林齊晧,〈美國新聞價值中的蒙洛傳統:以蒙洛對麥卡錫主義之批判為例〉,《史學研究》,2014.07,頁119-158。

相關新聞

留言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