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Sebox Hong
1895年盧米埃兄弟在法國的咖啡店放映《火車進站》,開啟了人們對於…等等,你們一定不想看這個吧!那我重新開個頭好了。超級英雄電影、商業動作電影你還看不膩嗎?鋼鐵人、蜘蛛人,連即刻救援都出到第三集,好像再五年就可以出一套DVD當做影集播了。你會不會偶爾走出戲院時,望著灰濛濛的天空,真的想不透自己剛剛到底看了什麼,回想過去與比較現在,已經有多久沒有被一部電影深刻地感動,讓你痛哭流涕或是突然明白生命的精采?抽完菸你還是想不起來,只好摸摸鼻子坐上回家的捷運。
還記得「愛在三部曲」的席琳(Celine)和傑西(Jesse)在歐洲漫步的情景嗎?簡單的故事、深刻的台詞,不需要華麗的場面調度、誇張的後製特效,卻能讓三部電影都成為經典中的經典。但視覺上的呆板以及停滯,難免會讓部分觀眾失去觀看的耐性,叫好不一定叫座,沒人看的電影也就越來越少人拍了。又例如《雲端情人》(Her)是近年來少數成功融合了未來科技與動人文本的作品,以唯美的近未來世界與高科技產品,深刻地指出現代文明人被科技淹沒的空虛寂寞感受。
今年奧斯卡強勢競爭者《鳥人》(Birdman)有一個令人驚豔的橋段,米高基頓(Michael Keaton)內心深處的鳥人慫恿他放下藝術創作,回到大銀幕上享受那些更簡單獲得的榮耀,一個彈指間就能操控飛彈,抵抗機械怪物,可以飛天、可以遁地,還不需要每天絞盡腦汁排練走位,特效什麼的才不是我的事呢!簡單的一個橋段就打臉了現在賣座的超級英雄電影,那些只在乎商業娛樂性,失去了電影這個媒介獨有的藝術性。
在攝影技術剛開始成熟的時候,電影的製作方式是將攝影機放在表演廳的正中央,把一場排練已久的舞台劇完整地拍攝下來,藉由拍攝、拷貝延續並擴展此次演出散播的深度以及廣度,如此的商業行為是與藝術創作並進的。例如從無聲電影到有聲電影,黑白電影到彩色電影,製片公司一定是利益導向,但也因為電影的轉型以及趨勢,電影藝術的創作有了更多的發揮空間,更完整了此種媒介的發展。然而,隨著科技日新月異,賣座的電影卻再也不注重戲劇本身,反而增加了過多的特效以強化視聽娛樂性,卻失去了與藝術並進的使命。
在《鳥人》裡米高基頓飾演的過氣超級英雄演員,試圖以一部百老匯舞台劇證明自己的藝術價值,然而無論是外在或是內心,困難與挫折從四面八方襲來,讓米高基頓只能背水一戰、奮力一搏。有趣的是,現實生活中米高基頓也因為飾演舊版的蝙蝠俠大鳴大放,後期卻沒有令人印象深刻值得稱讚的作品。導演阿利安卓崗札雷伊納利圖一開始就指定要米高基頓飾演這個角色,戲裡戲外的完美呼應,也讓《鳥人》更發人省思、更經典。
電影是一個如此特殊的媒介,跨越了娛樂與藝術之間,它被賦與了不同層次的使命,電影可以調劑身心,也可以是一種長期性的文化入侵(殖民)。《鳥人》或許可以扭轉好萊塢(台灣電影也是)的發展生態,成為商業電影的轉捩點,也或許只是少數電影人曇花一現的小小意見,無論如何,它都成功且完整地呈現電影從商業行為到藝術創作的使命,將電影的技術發揮到極致,同時也讓電影的藝術發展並進,完美地平衡且建造了商業電影與藝術電影的橋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