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WL》:對自我最真誠的嚎嘯!

2011/09/05|專欄評論
by hypesphere
基本上,這不是以一個電影創作格局去拍攝的電影作品,而是向Allen Ginsberg致敬的影像作品。

HOWL的文字內容是什麼,不用刻意去深究或是瞭解,因為這是代表一個世代的精神鼎柱,尤如電影所說的「你無法將一首詩轉化成散文去解釋。」;而「垮掉的一代」(Beat Generation)所影響的人文、音樂、文學、社會的範疇,並不是我能在此解釋的,但看完《HOWL》之後,那種種充滿反叛因子的價值觀思維,無可否認的在我心中產生很大的效應

這個社會,「文藝青年」這個詞,慢慢的在出版平台中不停的被渲染、張揚;不過就我來說,「我們這個世代」是無法產出「文藝青年」這個族群的。在固定的群集中,我們嘻鬧、嘲弄著彼此為「假文青」,但他們、我們都渴望自己能夠成為不被世俗感化、撐起當下社會次文化的人物。不過最後我們流於聽著不知為什麼喜歡上的獨立搖滾音樂、穿起緊到不能再緊的褲子、留著被家人投以異樣眼光的髮型,凝聚著一股非常空泛的群集,互相、沒有意義的取暖。為什麼?因為「我們這一代沒有大戰、沒有經濟大蕭條。我們的戰爭在我們的生活上,我們的蕭條就是我們的生活。」

對我來說真正的文藝青年是猶如Allen Ginsberg這群「垮掉的一代」裡玩著自我遊戲的作家、詩人,雖然他們自我感覺良好的成就了這個世代,他們的行為、文字為主流文學、價值觀、意識型態帶來困擾、威脅,但這也是「垮掉的一代」最顯現出價值的地方,他們撐起了當下次文化的聲音、管道、意識、思想;然而促成這些力量的,是二次世界大戰後動盪的社會。他們自省、批鬥,利用文字挑戰主流意識,將自我意識、思維、觀念內化成一股運動,去挑戰拘謹、死板、穩固的戰後社會;也就是說文藝青年的存在立場,是利用每個人的所長,傳達反面的聲音,此現象的存在是一種簡單因果關係,不是現在社會因為成立而成為的「文青糖裝」。

試著成為文藝青年的現代青年,沒有文化的推力去行成反動的動力,變成一種與本質相反的「潮流」運動,嘻鬧著真真假假的中心思想,我們早就被種種的思想洪流給沖刷殆盡,行為舉止是喧鬧後的空泛價值,沒有結論的大伙高喊著口號且沒有目的的前進,最後「文藝青年」只會變成原罪的包袱,真正有能力的人變成啞巴;因此我們的生活變成蕭條的主因,我們的戰爭變成生活上的掙扎,我們的行為變成反動的力量,卻迷失在主流意識的強大權利之中。

電影中不斷利用HOWL的文字去探討究竟什麼可以稱的上「文學」,而什麼才會被定義成「猥褻」?但過程與結論都不重要,因為HOWL表達的是一種思考力量,Allen Ginsberg利用了自己的故事、用最赤裸的文字、詮釋了最「自我」的作品。Allen Ginsberg認為,真正的預言不是確切的指出某年某月某日會發生什麼樣的新聞事件,而且在一篇文章中,歷經了百年之後再次咀嚼其中美妙的同時,也能對反映出的效果產能影響。這段話在看電影的同時我點頭如搗蒜,因為我認為這就是HOWL的真義:「對自我最真誠的嚎嘯」,以因為這種最貼緊內心的作品,才能反映出最真實的真諦。

我們的世代也需要這樣的英雄與文字。

相關新聞

留言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