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2014年坎城影展電影筆記:星光閃閃評審團的後續效應?

2014/05/17|專題報導
by hsphere
文 / 塗翔文

在開幕片《為愛璀璨:永遠的葛麗絲》(Grace of Monaco)評價兩極的反應下,第67屆坎城影展正式開幕。今年影展正式競賽的評審團主席是曾以《鋼琴師和她的情人》(The Piano)獲金棕櫚獎的珍康萍(Jane Campion)導演擔任主席。首日除了開幕片,最重要就是評審團一字排開的陣容,近年坎城影展為了增添話題與星光,年年加重演員/明星做為評審成員的比例,今年更是多到達5人(評審團共9人),大概是歷年之最。雖然不一定演員的比重過重,就代表這個評審團的公正性或能力不足;但評審組成通常還是會比較象微性地橫跨各種領域,以維持比例上的客觀和多元。就這個角度來看,坎城影展究竟越來越向哪個方向靠攏,一切還有待觀察。

久違多年,再度踏上坎城,對我來說,最重要的競賽片裡還是充滿了那些一點也不意外的熟面孔。第一個亮相的大師是英國的麥克李(Mike Leigh),這位平常素以庶民生活為主、打造通俗劇動人力量的資深導演,這回反而改弦易轍,拍了以英國畫家J. M. W. Turner後半生為故事主軸的新作《透納先生》(Mr. Turner)。不過這回麥克李大概只做到華麗與工整,在兩個半小時的長度裡,看不太出他平常擅長「一擊即中」的那種強大力量,稍嫌冗長。不過為呈現時代感與配合畫家的創作,許多鏡頭從遠眺到構圖,都有和畫作一樣美麗的細膩質感,這部份倒是和過去常以特寫捕捉角色細微反應的麥克李有所差異。

[caption id="attachment_30992" align="alignnone" width="3888"] 《透納先生》(坎城影展提供)[/caption]

來自非洲馬利、台灣觀眾比較陌生的導演Abderrahmane Sissako,則以政治、議題性強烈的《通布圖》(Timbuktu)叩關,獲得媒體試映場如雷的掌聲。電影真實地反映了當地殘酷的真實樣貌,片名指的是馬利中部的一個城市,當地由於被極端的伊斯蘭武裝組織控制,他們嚴格並荒謬限制人民的自由,音樂、穿著、足球,甚至女性的手臂都不可外露,但這些手上擁有武器的人卻朝令夕改、寬以待人。電影透過一椿意外的死亡,如實地呈現這個地區被外來者欺凌壓迫的實況。雖然整體來說樸實動人,但我個人覺得它是勝在議題上的特殊性,應該很有機會拿獎。

[caption id="attachment_30991" align="alignnone" width="2048"]非洲片 《通布圖》(坎城影展提供)[/caption]

 

 

相關新聞

留言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