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月全球最火紅的影劇作品《混沌少年時》(Adolescence),以一鏡到底的方式呈現了一場犯罪悲劇,在探討背後的動機與社會現象之外,最多人好奇的無疑是將近 60 分鐘的無剪解、連續性一鏡到底是如何完成的?就表演面而言,需要經過大量的排練與走位,並以一場舞台劇的台詞規模撐起演出,不過對於本劇的攝影指導馬修路易斯(Matthew Lewis)與攝影師李大衛布朗(Lee David Brown)而言,科技的進步可能才是這種方式逐漸普及的重要原因。
路易斯接受 IndieWire 的訪問時透露,如果劇組在五年前想要拍這樣的一鏡到底,方法可能完全不同,「你可能不得不嘗試將攝影機懸掛在天花板上,然後穿過佈滿電線或類似東西的佈景。你無法拿著攝影機這麼久的時間,從體力上來說,這太難做到了。」
造就《混沌少年時》,或是近期於 APPLE TV+ 上架的《片廠風雲》(The Studio)大膽使用一鏡到底的原因,可能在於輕量型攝影機的逐漸普及,路易斯測試了一些可能的選項,目的是創造一種流暢並且能與角色產生連結的機器。
由賽斯羅根(Seth Rogan)開創的《片廠風雲》(The Studio)第二集也以精彩的一鏡到底呈現。
他們最終選擇了 DJI Ronin 4D ,這款相機也曾經在艾力克斯加蘭(Alex Garland)的內戰中使用,在激烈的戰鬥場景中表現出驚人的精準度。Ronin 是一款非常小巧的移動攝影機,不需要連接任何類型的易事背(easyrig)來穩定它,它可以輕易的在拍攝途中透過攝影師來轉移,這點在《混沌少年時》第二集非常重要,特別是最後那個空拍轉景,就必須倚賴 Ronin 輕巧的特點。
「攝影機裝備的尺寸意味著我們可以進行以前無法完成的動作,例如穿過窗戶,將其移到無人機上,進行使用大型設備無法完成的快速交接。」路易斯說到。
對於長時間的拍攝,除了必須選擇輕量化的攝影機之外,輕型的鏡頭也更加重要。「許多輕量化的電影鏡頭紛紛問世,因為各家公司都意識到了市場的缺乏。所以我們同樣把握了這個機會,使用了 Cooke SP3s,最終我們使用的 32mm 也成為了全系列我們最愛的鏡頭。」
此外,像 Ronin 4D 這樣的攝影機,在室內和室外之間的光線轉換也做得更好,使得攝影師不需要特別停下來等待光線的變化,物理上可運用的靈活性也越多,讓劇組可以創建更複雜的攝影機運動,《混沌少年時》證明了這一點;然而,像《人生切割術》(Severence)、《天后與草莓》(Hacks)更可以透過攝影機與鏡頭的「輕量化」,設計出更龐大的一鏡到底,揮別過去《奪魂索》(Rope)需要場景搭配的想法。
1948 年由希區考克執導的《奪魂索》不但是他第一部彩色電影,更是電影史上第一次嘗試使用連續長鏡頭拍攝的電影。
在一鏡到底的門檻越來越低、執行成本也相對友善之後,工作人員必須開始思考,這樣的手法是否真的需要運用在劇集或是電影之中?「無法離開故事會迫使你參與其中。」路易斯解釋,「這會讓你覺得有事正要發生,如果你進入一個空間,看起來很正常,某人可能正在吃著早餐麥片,你會去想,窗外會不會有一架飛機墜毀?我們為什麼會想要去看?從這個角度去思考,它是會讓你專注的手法。」
觀眾在一個鏡頭中停留的時間越長,就越能強烈地感受到無法透過剪輯造成的緊張感,這意味著懸念增加,就像在《混沌少年時》大部分的內容一樣,近年也越來越多的影劇電影使用一鏡倒底,《大熊餐廳》(The Bear)第一季第七集也以這樣的方式呈現了廚房的高張力,然而這個鏡位是否單純服務特定類型?路易斯不這麼確定,「我以前認為它是基於類型的手法,但現在我不覺得了,其中可能存在一些非常酷的組合,並且能夠產生非常好的效果。」
參考文章:IndieWi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