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 製作發行公司從 2010 年代末期以來,成為了好萊塢以至全球最知名的獨立藝術片商,以獨特的品牌風格開發多部跨類型的原創作品,累積了眾多支持者,甚至吸引不少明星主動加入旗下案子;今年 3 月《媽的多重宇宙》(Everything Everywhere All at Once)在奧斯卡大獲全勝,也讓這間成立於 2012 年的公司走上高峰,不過就算如此,他們依舊有一些策略上的改變需要考量。
根據 The Wrap 網站的獨家專文報導,A24 可能在接下來擴展更多資源投入具有商業價值的系列作品上,「獨立電影領域的每個人都知道,A24 需要在藝術片之外轉向更多的商業電影。」一位發行主管告訴 The Wrap,根據今年 3 月綜藝報的報導,A24 目前市值高達 25 億美元,就某些商業角度考量,他們確實需要開始擁抱商業。
一名了解 A24 內部狀況的經紀人向 The Wrap 透露,公司的人才招募主管諾亞賽科(Noah Sacco)今年夏天開始對人才仲介積極展開招募,尋找開發「動作與大型 IP」的人選,該經紀人也證實了 A24 可能不再只著重作者主導的影視作品,而是會更積極的推出一般觀眾也能理解的作品。
不過,這並不表示 A24 將會棄守過去 10 年他們經營的品牌核心,相對的,他們可能的改動在於擴大守備範圍,同一位消息來源表示,A24 近年試圖夠過紀錄片系列來重塑自己,如金州勇士隊當家球星史蒂芬柯瑞(Stephen Curry)於 APPLE TV+ 上架的紀錄片《史蒂芬柯瑞:不容小覷》(Stephen Curry: Underrated),此外,將在 Peacock 串流平台上的《13號星期五》(Friday The 13th)前傳故事《水晶湖》(Crystal Lake)、艾力克斯賈蘭(Alex Garland)的史詩電影《Civil War》都將會是有別過去作者先決的案型。
所以,問題來了,如果 A24 這麼成功,拍的電影深受影迷喜愛,甚至屢屢在奧斯卡拿下戰績,為什麼還要做出策略調整呢?很簡單,就是他們其實花了太多的預算在許多沒有賺錢的電影上面,《媽的多重宇宙》因為評價與獎項的加持,成為了該工作室第一個也是唯一票房破億的作品,今年暑假的《鬼手鬼手 請開口》(Talk To Me)也有 9000 萬的佳績,但依舊無法補上其他作品的虧損。
其中包括了亞瑞阿斯特(Ari Aster)的《寶可噩夢》(Beau is Afriad)虧損了 3500 萬美金,2019 的《浪潮》(Waves)與 2021 年的《綠騎士》(The Green Knight)都是叫好不叫座,在好萊塢這個金錢導向的世界中,能不能賺錢還是非常重要的議題。
「作者電影是一門糟糕、高風險的生意,無法吸引潛在買家。」這位經紀人表示,「如果你預期在為來將公司出售或是尋求額外的投資,這會是一個大問題。」因此,A24 如果要繼續在這個遊戲裡面保持活力,他們就必然需要作出調整,而這個調整並不意味著就是擴張,「作者電影品牌無法長久,除非他們保持較小的規模,例如索尼經典電影。」經紀人持續補充,「每當他們做大的時候,他們就會失敗。」
所以結論是什麼?如果 A24 無法持續鞏固不賺錢且無法持久的作者電影,又不能冒然擴大規模,他們下一步會是什麼?在那些令人感到新奇的週邊商品之外,A24 顯然將會作出更多商業考量的嘗試,除了增加自身工作室的價值外,也必須調整因「鼓勵藝術」而損失的投資,而此舉是否會影響 10 年間受到大家喜愛的品牌核心?可能是他們需要找到的全新平衡。
新聞來源:The Play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