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丁史考西斯再次呼籲找回電影的創新:別讓電影變成人工智慧製造出來的內容

2023/09/26|新聞快訊
by hsphere

電影這個媒材從 1896 年《火站進站》(L'Arrivée d'un train en gare de La Ciotat)公開放映後,歷經了多個巨大變化,包括了默片時代跳入有聲年代,黑白電影進入彩色電影,美國好萊塢片廠制度的成立,形式龐大的類型電影生產線,古典好萊塢主義、明星制度進而誕生,中間當然也受過不少衝撞,包括了法國新浪潮電影從批判電影到自成一格的流派,70 年代承襲過往開創新局並能兼具藝術與商業的電影小子,都讓電影不斷的進化,不過似乎都沒有最近一個 15 年來的激烈。

2000 年的《X戰警》(X-Men)與 2002 年的《蜘蛛人》(Spider-Man)大賣,除了終結了制霸 20 年的動作電影,更開啟了超級英雄電影改編熱潮,2005 年由克里斯多福諾蘭(Christopher Nolan)執導的《蝙蝠俠:開戰時刻》(Batman Begins)像全世界介紹了全新英雄改編手法,可以更加寫實、更加黑暗,2008 年的《黑暗騎士》(The Dark Knight)更將此類型電影推向藝術巔峰,希斯萊傑(Heath Ledger)飾演的小丑拿下了奧斯卡最佳男配角,同年漫威影業推出的第一部作品《鋼鐵人》(Iron Man)更是影響了之後 15 年的影視發展,電影宇宙與系列電影的龐大商機,讓更多片商願意投入資源於其中,早已累積穩定粉絲群眾的漫威影業更是食髓知味,大量製作作品以獲取最高利潤,這些現象在許多傳統電影人眼裡早已成為需要正視的問題。

馬丁史考西斯(Martin Scorsese)始終是這波討論聲音中最活躍的一位,近日在宣傳新作《花月殺手》(Killer of Flower Moon)時接受 GQ 專訪,再次對目前產業現況做出建言,「必須說,這個產業已經結束了。」馬丁說,「應該說,我參與的產業已經結束了,這產業是多久前?50 年前嗎?這就像你在 1970 年代問以前拍默片的人說『嘿你覺得現在發生什麼事了?』」

馬丁呼應的還是現在片廠對於開發電影的態度,他認為現今的投資者已經對那些企圖表達個人感受、個人想法、個人觀點在大預算的案子沒有興趣了,他們單純的把他們丟在所謂的獨立電影之中;就算如此,馬丁還是對於戲院體驗這件事抱持高度信心,而他自己也身體力行的主持一些電影基金會,這些非營利組織保存並修復了上百部電影。

「我認為戲院依舊會存在的,因為人們想要一起體驗這件事。」馬丁說,「但與此同時,戲院必須更加努力,使它們成為人們想去享受樂趣或想要去看感動他們東西的地方。」

不過顯然的,電影院的放映策略已經被大規模的系列電影、超級英雄電影所佔據,觀眾願意進戲院的動力也逐漸趨向完全的娛樂性質,去漆黑的影廳感受電影創作的創新與驚豔似乎已成為歷史,就某部分而言,這就是馬丁所指的產業已死。「這件事的危險在於它對我們文化所造成的影響。」馬丁直言,「因為現在將會有許多世代的人認為,那些就是電影,電影就是這麼回事。」

GQ 的專訪記者查克拜倫(Zach Baron)則認為,人們早已這樣認為了,馬丁也同意了這件事,「他們已經這樣想了沒錯,這意味著我們必須更強硬的反擊,而且這個反擊必須從底層開始,它必須由電影人開始。然後,你會有沙夫戴兄弟,還有克里斯諾蘭,你知道我想要說的嗎?然後再從四面八方攻擊,全面的攻擊他們,同時不要放棄,最終看我們能得到什麼。走出去並且身體力行吧,去創新,不要抱怨,因為我們必須拯救電影。」

有鑒於先前馬丁史考西斯的「遊樂園說」引起的紛爭,GQ 的查克貼心的提醒馬丁他其實可以不必談論這些,「我是不想談論,但我意思是,電影已經變成生產出來的內容,就是像人工智慧拍的電影一樣,當然這並不表示這些電影沒有優秀的導演、特效場面、或是優秀的工作人員製作出美麗的作品,但我只想問這又代表什麼了?這些電影會帶給你什麼?除了某種事物的圓滿,然後最終將它從你的意識和身體消除,你知道嗎,它能給你什麼?」

另一方面,馬丁史考西斯從來都不是一個技術恐懼者,相反的,他和其他人一樣對《阿凡達:水之道》(Avatar: The Way of Water)、3D、IMAX 以及其他技術創信感到興奮,他甚至也拍攝了一個評價極高的 3D 電影《雨果的冒險》(Hugo),不過他自己也擔憂,身為一個能夠掌握超預算拍攝原創作品的角色能夠持續多久?這也能夠理解今年 5 月的時候,馬丁盛讚亞瑞阿斯特(Ari Aster)今年執導的《寶可噩夢》(Beau is Afriad)是「電影史上最了不起的創新之一」。

電影的商業性無論在哪個年代都是不會被取代的價值,對於片廠來說,這就是一個如何大量製造、降低成本、提高營收、獲取利潤的過程,可是無論在哪一個世代,電影背後的藝術性與其創性的勇氣也是推動這個媒介的強大引擎,縱然以票房成績觀察,多數的觀眾去戲院可能真的就是追求聲光效果,就某些層面對比,真的就像主題樂園一樣,馬丁也從未認真貶低這些作品,不過從他的角度觀察,真正需要擔憂的一直是對電影故事、手法衝撞的反動力,以《寶可噩夢》為例,它的呈現手法在魔幻、驚悚、超現實之間,但背後可以探究的文本、議題豐富多層,值得再三挖掘。

相信已經 80 歲的馬丁史考西斯,並不是想要在這個世代引戰,身為一個殿堂級的導演,他始終努力不懈的創作電影,並且真心的保護他心目中電影的形象,2010 年初期,電影底片的製造商柯達因為電影數位化曾一度面臨破產重組,但在多位影人的支持倡導下,守住膠卷底片這個文化價值,越來越多的電影人願意重回使用底片拍攝,獨立電影、藝術電影與具有原創性甚至是挑戰性的電影,勢必也會從不同的轉折上重新贏得聚光燈。


完整訪問:GQ

相關新聞

留言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