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曼達洛人》討論「虛擬場景」將如何取代綠幕特效?

2021/05/19|專題報導
by hsphere

過去,電影當中只要是真實世界無法建造的場景、世界,或是難以實際拍攝的鏡位,就必須透過鏡頭的盲點、視覺的差異去達到創作者想要的效果;而隨著科技的進步,後製團隊也可以運用更多的特效達到各種「超現實」的需求。超人可以飛得更自然了,故事能發展到更遙遠的太空,視覺上能夠有更多華麗的堆疊;不過對於一些影人來說,實景拍攝還是第一考量,克里斯多福諾蘭(Christopher Nolan)就曾在《星際效應》(Insterstellar)中真實種植出 500 英畝的玉米田,因為電腦模擬的真實度永遠比不上真實世界捕捉的畫面。但是你永遠無法把攝影團隊拉到地球以外的星球,對吧?

由迪士尼自製推出的影集《曼達洛人》(The Mandalorian)從 2019 年開播以來,獲得了相當不錯的評價,故事以一名神秘的賞金獵人為主視角,解釋了六部曲之後的星戰世界觀,或者也可以說,強法洛(Jon Favreau)將過去西部電影的精神帶進了這個科幻影集中,不過這位曾經執導《與森林共舞》(The Jungle Book)、《獅子王》(The Lion King)兩部擁有大量特效鏡頭的導演,在《曼達洛人》中,帶入了一個全新的後製技術,甚至,它可能將改變「後製」這個名詞。

LED 環景螢幕,模擬真實場景

現今多數的合成特效,通常都是使用綠幕(或是藍板)達成背景合成的效果,例如《復仇者聯盟:終局之戰》(Avengers: Endgame)最後的大戰,或者其實許多電影場景的背景城市,也都是利用這樣方式讓畫面完整;不過在《曼達洛人》中,劇組使用了 LED 環景螢幕的技術,讓角色可以被畫面所包圍,讓演員在表演上可以更接近真實,而不是看著偌大的綠幕想像,當然,這樣的拍攝概念在更早之前就已經被使用過,1968 年的《2001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中,導演史丹利庫柏力克就利用了前投影效果(front projection)打造開場荒野的背景,湯姆克魯斯(Tom Cruise)主演的《遺落戰境》(Oblivion),也用了 LED 環境螢幕營造天空塔外的景色,但隨著攝影機的運動,這些「預錄畫面」並不會改變角度,因此使用上還是有不小的局限。

為您介紹:The Volume

由喬治盧卡斯(George Lucas)成立的特效公司光影魔幻工業(Industrial Light & Magic,簡稱ILM)是這幾十年來好萊塢最重要的特效製作工廠,同時也是技術開發的先行者,如同 1977 年為了拍攝《星際大戰》而成立的初衷,這次為了《曼達洛人》,ILM 也透過了旗下開發團隊 StageCraft 研發了全新特效技術與裝置 The Volume。

The Volume 是一個螢幕組成的空間,總高 6 公尺,周圍由 270 度、1326 個單獨 LED 螢幕組成的曲面範圍,天花板也搭載 LED ,直徑 75 英呎(約 22 公尺),幾乎可以完全性的包圍,美術設計團隊可以依照當時的場境陳設,以搭配 LED 螢幕播映的畫面;這個空間首先解決的就是「反光問題」。

如果依照傳統的綠幕做法,角色身上任何反光的材質都會反射出綠幕的綠光,稱之為「溢光」(Spill),但如果在 The Volume 當中拍攝,溢光的問題即刻解除。角色的任何光線都來自環繞的 LED ,是接近真實且自然的,當然,這個技術在《曼達洛人》執行,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曼達洛人的盔甲。

曼達洛盔甲是曼達洛人重要的防禦利器,除了可以抵擋爆能槍甚至光劍的攻擊外,也「非常閃亮」,有了 The Volume 技術,後製團隊再也不用昏天暗地的修改反光,因此這也解決了更多後製上的環節,同時也改變了許多技術人員的工作模式。

後製人員變成現場工作人員

來自 ILM 的 Charmaine Chan ,過往都是在電腦後面執行特效後製,不過在 The Volume 當中,他是決策吧台(Brain Bar)一員,這個組合會在 The Volume 現場做即時的調整,包括整個場景的更換、物件的增加以及光源的變化,「現在,我會和燈光、道具、陳設這些組員在現場工作,過去我們幾乎是不可能碰到面的,因為我們算是後期人員,這其實是令人感到振奮的。」 Charmaine 在接受 Vox 訪問時表示。

The Volume 技術,也省去了後製人員大量的去背過程,雖然綠幕可以為影像帶來神奇的背景特效,讓在攝影棚的角色瞬間來到異星,不過去背總是一個累人且繁瑣的過程,同時在許多細節上還是有無法克服的缺失,例如過於細小的茅草、頭髮與一些衣服邊緣材質,但在 The Volume 中這些都不再是問題,不過他們則有另一個需要克服的細節:調光。

The Volume 中,攝影指導將會拍攝到真實場景以及 LED 播放的畫面,兩者之間一定會有色彩上的差異,此時就是決策吧台人員登場的時候了,「我必須要將石頭或是木桶之類的東西與現場的陳設做出最平衡的調色,此外我也必須將現場的土與數位的畫面做出色調平衡,但同時數位投射出來的光,又會照在現場的土上,另外,頭頂的 LED 燈也會反射在現場的石頭上;在他們正式開機之前,我們大概只有 5 10 分鐘的時間能夠完成這些調整」Charmaine表示。

影像與攝影同步

The Volume 除了改善了真實度外,它與前面提到的《2001太空漫遊》、《遺落戰境》最大的不同就是在於他的投射畫面是「活的」,因此在攝影機運動的同時,背景也會跟著移動,這樣的錯覺有點類似「視差效果」(Parallax Effect),或者是「視差捲動」(Parallax Scrolling),也就是在攝影機移動過程中,讓背景圖像的移動速度比前景圖像慢,比較簡單的例子就是當我們坐火車時,靠近我們的物體會比遠方的山還要快速的移動,這樣的視覺差異多數運用在網頁設計中,因此透過 The Volume 拍攝時,攝影機會與背景同時移動,搭配調整得宜的光線與現場佈置,達到最好的成果。

雖然 The Volume 的成本昂貴,但比起劇組的遷移和場景佈置所花費的時間,還是一項值得投資的技術,至於這項技術未來是否將完全取代綠幕?短期間似乎有難度,《曼達洛人》還是在一些場景中使用了綠幕來達到它們想要的畫面,而 22 公尺的範圍,若要拍攝大一點、人多一點的場面,就會出現限制,現階段迪士尼影業看起來會持續在一些特殊需求的作品中導入 The Volumn,如正在拍攝的《蟻人3》,就看之後 ILM 還會將之發展到什麼樣的境界了。


參考資料:InsiderStarWarsVox

相關新聞

留言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