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結眾多實力派金獎演員的《鋼鐵勳章》是一部難得一見的軍事戰爭電影,卡司包括了山謬傑克森(Samuel L Jackson)、賽巴斯丁史丹(Sebastian Stan)、艾德哈里斯(Ed Haris)、克里斯多福普拉瑪(Christopher Plummer)以及彼德方達(Peter Fonda)。電影重現了一個鮮少人知的越戰歷史「阿比林行動」,也是整個越戰最慘烈的戰役之一,而在這個悲慘的一天,誕生了一個英雄 — 美國空軍空降搜救組威廉皮森伯格(William H. Pitsenbarger),他跳脫自己的職責,身先士卒前往戰區救援傷兵,並且最終留下來與步兵弟兄一同戰到最後,如此英勇的事蹟,卻因為一些「原因」讓他無法獲得美國最高軍事榮銜榮譽勳章,在賽巴斯丁飾演的國防部調查員的努力下,讓當時的真相恢復原貌。
《鋼鐵勳章》重現越戰的慘烈以及拼湊真相的調查過程,透過威廉皮森伯格的故事,帶出更豐富的戰爭議題,有關同袍情誼、夫妻關係、父子彼此的遺憾,透過角色的交織建構起戰爭背後造成的影響。電影呈現了戰爭所帶給每個參與其中的人的傷痕,相對的在這些恢復的過程中,身邊人的支持也相當重要,導演陶德羅賓森(Todd Robinson)精彩的把情感面包裝在這個戰爭英雄故事之中,讓觀眾瞭解到戰爭裡頭沒有人是贏家,無論你是多苟且的活著或是英勇地死去,從戰爭回來的人們有一部分都留在了戰場上,但我們該如何在親人朋友中凝聚力量,找回自己、找回群體,是《鋼鐵勳章》獨特同時感人的地方。至於電影的刻畫,與真實歷史有什麼差異?一起來看看。(內文涉及劇情,請斟酌閱讀)
查理連(Charlie Company)真的被越共團團包圍?
是的。電影描述 1966 年越戰時期 4 月 11 日至 12 日的「阿比林行動」,步兵師下的查理連在西貢進行探索與破壞行動,但猶如電影所述,其實這個行動基本上就是把整個連隊當作誘餌,引誘越共攻擊,再透過尾隨側翼的兩個連隊進行攻擊;不過查理連在行進中偏離的隊伍行徑,陷入了越共的陷阱當中,被躲藏在叢林裡的敵人殺得片甲不留,據真實記載,當時查理連僅有 134 人,卻遭到 500 名越共攻擊,最終陣亡約 80% 的美軍。
威廉皮森伯格真的自願待在戰地當中嗎?
是的。故事主角美國空軍空降搜救組威廉皮森伯格(William H. Pitsenbarger)救援經驗豐富,在越戰期間總共執行超過 250 次救援,1966 年 4 月 11 日,也就是阿比林行動當天,其實威廉正在休假,不過他卻自願登上 Kaman HH-43 Huskie 直升機前往西貢 35 英里的救援地點。據當時的步兵強尼利布斯回憶:我看到一個人從樹林間垂降下來,當下我說「這傢伙來地面幹嘛?」,因為當時地面一團混亂,不過他卻下來幫助我們。
威廉在三次的升降中把 9 名美軍弟兄送上救援直升機,正當救援擔架再一次下降準備載走威廉時,直升機卻被敵軍炮火攻擊,當下威廉其實可以爬進擔架逃生,但是他卻選擇留在地面與其他步兵一同作戰。
威廉最終真的被越共狙擊手擊殺嗎?
是的。在威廉最後留在四面楚歌的地面與查理連共同作戰後至少受傷了兩次,最終在當天晚上被越共狙擊手擊殺。調查指出,美軍第二天發現他的屍體時,他一隻手還握著步槍,另一隻手則拿著醫藥包,他戴的防毒面具的額頭上有一個彈孔。
賽巴斯丁史丹飾演的國防部調查員史考特霍夫曼是真人嗎?
並不是。在電影中,由賽巴斯丁史丹飾演的史考特霍夫曼主導了威廉皮森伯格榮譽勳章案的調查員,透過當時參與戰役以及目睹威廉事蹟的老兵,拼湊出整起事件的真相,以及加深了他幫威廉爭取屬於他榮譽的決心,不過這角色是虛構的。史考特霍夫曼取樣一位名為帕克海耶斯(Parker Hayes)的已故歷史學家,他在 1997 年至 1999 年期間擔任馬里蘭州空軍博物館的策展人,曾撰寫一個簡短關於皮森伯格博物館的傳記。
很快的,他受到一些前空軍搜救隊員以及其他歷史學家的鼓勵,希望能夠爭取威廉獲得榮譽勳章的榮耀,帕克前後和 12 名越戰退伍軍人訪談,「這些訪談是我最耗時且艱困的經歷,當他們回想他們人生最慘烈的一天時,你會發現你很難置身事外。」
威廉最後是什麼時候拿到榮譽勳章的?
威廉最後在他死亡後的 34 年,於 2000 年 12 月 8 日獲得榮譽勳章,現場出席超過 3000 名人員,由他的父親法蘭克皮森伯格上台領取,而也如同電影當中的劇情,法蘭克當時已經罹患癌症,人生進入最後尾聲,但他還是非常想要能夠在他有生之年看到自己深愛的兒子拿到此榮譽,而他也在代替威廉領獎之後的 14 個月辭世。另外片中最後頒獎典禮中的許多軍人,都是真正的退伍軍人。
有人說,人類的歷史就是戰爭的歷史,因此也造就了許多經典不凡的戰爭電影,不過就算我們看過了《現代啟示錄》、《越戰獵鹿人》、《搶救雷恩大兵》或是去年的《1917》,依舊發現有許多未知的戰爭故事值得我們探究。
參考資料:History vs Hollywo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