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黑暗中說的鬼故事》:比恐怖故事更真實的隱喻

2019/08/13|專欄評論
by 孫志騰

尼克森應該是最常出現在好萊塢電影當中的總統了,從講五角大廈密件的《郵報:密戰》或是任何提及水門事件的歷史電影如《請問總統先生》,到超級英雄電影《X戰警:未來昔日》,都可以看到 Tricky Dick (尼克森的外號)的身影,在《黑暗中說的鬼故事》(Scary Stories to Tell in the Dark)意外的這個總統成為最後劇情寓意很重要的設定

這個典型的多角色青少年恐怖片能夠開案,無疑必須歸功於《怪奇物語》與《牠》在話題以及票房成績上的成功,只是這次年代設定於 1968 年(很巧,也是莎朗蒂事件的年代),越戰正如火如荼進行、同時也滋生嬉皮文化與各種流行文化的蔓延,而從鬼宅的美術陳設到充滿歌德風味的服裝設計,可以想像戴托羅對於這部電影的涉入程度其實相當之高,同時也可以瞭解他原本要在這個故事埋的副本議題,猶如《羊男的迷宮》以 1944 年為歷史背景影射了西班牙內戰後的反法西斯主義意識形態,《黑暗中說的鬼故事》也不諱言的在很多橋段上強調了反越戰的思維,也就是「年輕男孩不對的在生活中消失」,據當時報導,越戰期間一個禮拜有 300 名美國青年死在越南,那有趣的時空背景就這樣巧妙的被運用在這部電影的比喻當中。

回到《黑暗中說的鬼故事》這部片(那剛剛是在哪?)不禁讓人感到有些俗套但其實又有些值得仔細思考的前後呼應,就恐怖的元素來說,這就是一個關於「恐懼」的故事,只是這樣個恐懼不僅僅是對於血腥、恐怖或是黑暗的典型恐懼,而是人在成長的過程中可能會對於自己憤怒的事恐懼,對於無法踏出的友情恐懼,對於不知所措的親情的恐懼,或是對於自己人生定位與錯誤的恐懼,都在這個「故事裡面的故事」中塑造成一個充滿戴托羅試的詭譎世界。

很喜歡《黑暗中說的鬼故事》對於恐懼的呼應描繪,技術上也反應獨特的作者記號,同時也有著歷史背景下讓人多多思考的議題探討,比起《水底情深》那種我抓不到浪漫,原本要給戴托羅執導的《黑暗中的鬼故事》我更加喜歡,雖然對講機、腳踏車、魯蛇邊緣人逆襲的角色設定看起來乏味了一些,難免想到 90 年代末期凱文威廉森(Kevin Williamson)開創的 Teen Horror Movies 的氾濫,但比起全然的複製,《黑暗中的鬼故事》更多了自己具有野心的 DNA 。

相關新聞

留言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