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法國近代最重要的類型電影導演,盧貝松(Luc Besson)其實是一個有趣但有點畸形的存在,他帶有半自傳色彩的成名作《碧海藍天》有著絕美的攝影、構圖和詩意十足的敘事,被大家期望扛起「新新浪潮」的重要旗幟,但他卻選擇用精準的的商業觀點和角色塑造,讓法國電影和美國好萊塢工業接軌,無論是親自執導或是幕後編劇、監製,不斷拍出一部又一部深受全球觀眾喜歡的電影,縱然他早就違背自己「只拍十部電影」的誓言,他身為法國人,他類型結合作者的印記,反而成為他的品牌,而從《霹靂煞》(Nikita)開始,到最新一部導演作品《安娜》(Anna),其中神秘、獨立、帶有力量色彩的女性角色,也時常在盧貝松的電影世界中出現,至於為什麼盧貝松會這樣選擇?HypeSphere 帶你一起挖掘原因。
盧貝松全新導演作品《安娜》預告《安娜》#狂熱球限時贈票活動 影史最愛平瀏海的導演盧貝松回來了!全新導演作品《安娜》再次選擇女性英雄,高挑模特兒變身致命殺手!狂熱球準備了 30 張 6 月 18 號晚上 21:00 在微風國賓影城《安娜》的電影交換券!參加辦法看留言處!
Posted by Hypesphere狂熱球電影資訊網 on Monday, June 10, 2019
1990 年,盧貝松推出了《霹靂煞》,在布魯斯威利(Bruce Willis)、阿諾史瓦辛格(Arnold Schwarzenegger)為主要動作偶像的潮流中,他勇敢的以一名「女性殺手」角色為故事主軸,但曾經和盧貝松有段婚姻的女主角安娜芭麗瑤(Anne Parillaud)其實就是這個角色的靈感來源:「當時我認識安娜的時候,她非常的神秘」盧貝松解釋。「她完全不想透露她的生活,所以她對我來說是非常神秘的,所以我開始思考,她也許有雙重身分,也許,她是一個雙面間諜,也許她是一個殺手,這就是一切的開始。」
真正讓盧貝松一舉成名的,絕對不得不提 1994 年的《終極追殺令》(Leon),而這部電影基本上是《霹靂煞》故事的延伸,在《霹靂煞》中,尚雷諾(Jean Reno)飾演一位名為「淨化者」(The Cleaner)的角色,當時他跟盧貝松說「我非常喜歡淨化者這個角色,你可以拍一部專屬他的電影嗎?」盧貝松就開始思考一個義大利人版本的淨化者故事,然後他的名字叫做李昂,因此開始展開了《終極追殺令》的計畫。
不過,找來納塔莉波曼(Natalie Portman)飾演瑪蒂塔一角並不是什麼「女性主義」考量,主要只是想要找一個和尚雷諾南轅北轍的角色。「我從反向思考,所以我想了各種和李昂的反面選擇,男性、女性、年輕、年老、壯碩、虛弱、植物、一隻狗、一隻鳥,我想了各種可能性然後去決定哪一個是最有趣的。」盧貝松解釋當時的思維。「非常快的,有一個非常有趣 — 一個小女孩,瑪蒂達就這樣誕生了,她是在李昂之後出現的角色,她也是李昂完完全全的反面,嬌小、女孩、無辜。」
納塔莉波曼當年 11 歲,她演出了她人生的第一部電影。
25 年前,盧貝松塑造了兩個經典的女性角色,除了髮色、髮型有點雷同外,他們都有拿著手槍的經典形象,不過若仔細思考,盧貝松的《碧海藍天》、《地下鐵》,都企圖展現出二元世界(陸地/海洋、地上/地下)的論述,包括女性之於殺手的嘗試,也是在 1990 年代初期難以想像的,有這樣的前提,我們就可以瞭解《第五元素》的緣起背景。
盧貝松出生在巴黎 60 公里遠的郊外,對他來說,他一直想要逃離這樣的生活環境。「我 15 歲開始寫《第五元素》的故事,大概寫了 800 頁,當然那時候我無法把它拍出來,一直到我拍了兩三部電影之後才開始重新考這件事,那就是我真的很想拍一部飛天計程車的電影。」
至於蜜拉喬娃維琪(Milla Jovovich)飾演的角色麗露(Leeloo),盧貝松則是非常直接表示為的就是做出和當時英雄類型的差異:「當我們想到超級英雄的時候,我們總是會期待像阿諾或是史特龍那種,所以我在想,如果這個英雄是一個女性,然後我們完全聽不懂他說的話,她就是自在的做自己,那就是一種極致的反差,我就是想要做出這樣的反差。」
1995 年,《第五元素》擔任坎城影展 50 週年開幕片,盧貝松生涯最成功的作品。
在《第五元素》的成功後,盧貝松重新思考了自己年紀所要面臨的挑戰,他選擇了「聖女貞德」這個經典的法國歷史故事,他認為這個故事需要由法國導演去完成,而不是美國導演(雖然最後還是英語發音),有趣的是,在這個挑戰之後,盧貝松拍攝了一部小成本的黑白法語電影《天使A》,這部片依舊有著熟悉的女性形象,同時一樣以具有能力的伴隨在男主角身邊,會以這個方向當作當時他的電影故事,有很大一部分是盧貝松自己的自省。「這部片其實在講一個欺騙自己一輩子的男人,看到了一個天使,並且對他說『其實我就是你,內心的你』,她漂亮、高挑、金髮,這就是這個男人的內心,他的內心其實是如此美麗的,只是必須要重新學習與之相處。」
這是《天使A》,你可能錯過盧貝松的電影,但可能也是他 2000 年後最貼近自己內心的作品。
2013 年,盧貝松帶著史嘉莉喬韓森(Scarlett Johansson)來到台北拍攝《露西》(Lucy),不過早在開拍前的 6,7 年,他就開始構思這部劇本的科學理論。「我開始研究,並且和多名教授碰面,我知道我必須加強這個想法的理論性,同時在撰寫劇本前瞭解整個進化是如何運作的,同時我明白我不想拍一部紀錄片,我想拍一個帶有哲學意味的驚悚電影。」重要的是,史嘉莉在整個選角過程中,對於整個故事感到相當有興趣,想要深入的去瞭解,也確實,最後的成品史嘉莉成為盧貝松鏡頭底下相當完美的女英雄。
今年,盧貝松的全新導演作品《安娜》,又再一次的讓我們看到那個熟悉的女性英雄角色身影,高挑、神秘、美麗,雙重且衝突的人生,在劇情發展之下找到被其摧毀的內心,我們彷彿看到《霹靂煞》的妮基塔的殺手身分,《終極追殺令》中瑪蒂塔脆弱中的堅強,《第五元素》、《聖女貞德》中麗露和貞德扛責的勇氣,《天使A》那個內心的倒影隱喻以及《露西》裡的自我認知,盧貝松總是在他的劇本角色中尋求一個反差的平衡,也許出自他內心的想法,也許純粹是他的癡迷,但每一次,我們都可以從幾乎成為他作者記號的手法中,找到那個相同卻又有趣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