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黃榮昇導演第一部的電影長片作品,《小美》是一個很特殊的存在,整部片其實和小美這個角色以及導演本人都有一個相當雷同接近的氣質,在和他聊下來之後我也可以漸漸發現在技術的執行外,黃榮昇導演有著更屬於自己非常特別的觀點。
可否聊聊當初開發這個劇本的想法是什麼?
這是一個關於邊緣人的故事,我沒有特別去研究,而就是發生在自己身邊的,我認為,現在的朋友都是有目的性的,都是有目的性地聯絡,你上一次沒有目的性地跟朋友聯絡是什麼時候?而《小美》這部片就是在講人跟人之間的連結,但每一段關係當中有什麼樣的真實的連結?好像你也無法說出一個答案,我覺得這個界線是會讓人多多思考的,如果再多一點關心,結局會不會就不同了?
用大量長鏡頭訪談的方式組成一個劇情片的原因?
其實原因是預算不夠,真的,一開始我們是先拍小美這一部份,然後才延伸出周邊的人物把整個故事和在一起,但你必須花更多的精力和金錢才能做到這件事,所以才用了長鏡頭、旁白的方式,你這樣一個一個講進來,小美也就會進來,我會希望透過前面幾個人物就讓觀眾吸引住,但每個人在講也只是把小美這角色捧上來而已。
長鏡頭在拍攝上要如何和演員溝通達到最理想的狀況?
其實每個演員拿到這麼長的台詞對他們來說是很棒的事情,因為這段時間內沒有人跟你搶台詞,沒有人去跟你對到,就是一個人來獨角,不過當然你要進入那個狀況、把每一個台詞背起來是要花不少時間準備的,拍攝的當下都比我想像中還要好很多,先看他們表演一次,再做簡單的微調,好處是他們的劇本都是只有他們那一部份,也就是身為角色他們也無法看透全局。
從監製到攝影師的身份,可否談談和鍾導配合的過程?
鍾導給的指導是全面性的,不管是攝影啊、燈光啊,或是講故事的這個格局,我也很幸運有一個這樣的監製在後面幫助我,例如他覺得你可以把整個故事講得更悲劇一些、更大一些,用多個角色的方式建構小美這個人的手法也是,因為他本來就是一個很弱的人,就可以用每個人來幫他發生,但這也是另一個拿捏的考驗,如果講太少,那個人就不見了,有時候就是若有似無的這樣進來。有一個這樣的老師在現場是很棒的,因為我自己也是攝影師,拍片往往就是一直看著攝影機,你要同時去解決很多事情,數字的改變、光學要去注意、戲劇、背後人的情感,不過有一個這樣的監製進來,他自己也擔任攝影師,你就可以很清楚地看著螢幕上的東西,你就會注意到更多細節。
故事到最後幾個角色的陳述上有點急轉直下變得有些意象,導演的目的是什麼?
人到最後不知道怎麼辦的時候,其實就是禱告,不然還能怎麼樣呢?所以我用了一個這樣的職業角色去挖小美內心的東西,少懷他可能是所有角色最知道小美樣貌的人,其他人因為時間有限,加上自己的台詞就這麼多了,就對小美一個單向而已,但少懷就會講的比較多,這個人前面後面怎麼樣了,比較好讓他去發揮。拍這場戲蠻有趣的,有時候就會覺得一切都是天意,拍的時候剛有就是有颱風,所以才出現那一幕,鍾導曾跟我說過,阿昇,有能力就能呼喚天意。
第一次擔任電影導演,真正嘗試後最大的挑戰是?
電影裡面的生活感是很難建構的,過去可能都在拍比較時尚、比較現代、或是前衛,但電影其實不是,電影就是我們的生活,當然你可以做得很科幻、大規模這樣,但在預算有限的情況下,你始終要找出一個符合生活感的故事。
到最後吳慷仁這個角色和先前不太一樣用了比較多的手持鏡頭,最後改變的原因是什麼?
過往在不同的環境,你還是會去思考這樣的環境要怎樣拍,用怎樣更好的方法來呈現,所以到了最後一個角色我覺得很有趣,先前都是親友或是有關心的人,最後變成一個陌生人,因為我們大部分的生活是活在陌生人的眼皮底下的,所以從一開始最親密的,但最後最疏遠的,我覺得很有意思。
從電影一開始的字卡和空拍鏡頭,難免會讓人想到鍾孟宏導演過去建立起來的電影美學,不過黃榮昇導演對此卻感到非常驕傲,他認為鍾孟宏就是影響他最深的電影導演,他拍出來的東西也就是「鍾孟宏流」,而《小美》當中所營造的氣氛和意涵,我覺得也非常值得進戲院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