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部自傳性質的電影,你想像中的《羅馬》可能是一部關於成長(coming-of-age)的故事。《羅馬》的確是根據導演艾方索柯朗的童年記憶改編,但故事主角不是他自己,這也不是一個小孩如何變成大人的故事;某種層面上來說,這部電影依舊可以看成精神上的成長故事,即使我懷疑這並不是導演拍這部片的初衷。《羅馬》敘述1970年初於墨西哥市羅馬區(Colonia Roma)生活的中產階級家庭與其保姆克萊奧(由一鳴驚人的素人演員亞莉札阿帕里奇歐飾演)的故事:克萊奧是具有當地原住民米斯特克族(Mextic)血統的年輕女人,雖然與雇主家庭間的關係良好(片中一幕顯示克萊奧跟四個孩子、女主人、男主人一起看電視的畫面),但對她來說,這不代表階級及性別的歧視不存在。克萊奧是個很普通的人:沈默、安靜、順從、甚至有點被動,被欺負了,不知道說,也不知道該怎麼說;她難得有什麼台詞,有了,也只是消耗性對話般的日常瑣事,她看起來快樂的時候,也不就是跟另一個女傭蘇菲用家鄉話(米斯特克語)聊聊天、照顧她明顯視如己出的四個孩子的時候而已。她的生活是一灘波瀾不驚的死水——或者說,只能是一灘波瀾不驚的死水,因為她沒有別的選擇,也負擔不起波瀾萬丈。
艾方索柯朗透過這樣一個極小的背景人物,來看墨西哥動盪的七零年代,個人即政治,政治即個人,以小見大,以大見小,既隱隱呼應義大利新寫實主義的精神,還帶有幾分費里尼的神采(片中最後的海灘戲豈不是《生活的甜蜜》之變形?又片中出現了好幾個費里尼式人物),這次的威尼斯金獅獎拿得實至名歸,比上一屆的《水底情深》好得太多。《羅馬》的另一個優點在於,即使劇情其實遊走在肥皂劇邊緣,或是從題材到結構都不能稱上原創,艾方索柯朗用優異的鏡頭語言及如魔法般的場面調度,把整部片拉抬到另一個層次,再加上,此片的黑白攝影實在太美了。這是一個有自信的導演才拍得出來的作品。
如果硬要說一句《羅馬》的壞話,就是艾方索柯朗的影像還是差了一層:我的意思是,《羅馬》當然是一部必須看很多次的電影(你才能真正抓到所有細節,同時也是能夠在 Netflix 上觀看的另一個優勢),它也可能是十年內的最好電影之一,但是如果放大到三十年、五十年呢?那就不一定了。我只能說,我願意相信這是艾方索柯朗目前最好的作品;他的下一部拍什麼,才令人引頸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