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還原蘇格蘭歷史面貌:《不法國王》揭 2018 多倫多影展序幕

2018/09/08|國際影展
by Buff

以地理位置及舉行時間取得極大優勢的多倫多影展,今年正好邁入第43個年頭。除了因為鄰近美國、方便好萊塢明星宣傳造勢之外,九月初的影展舉行時間不僅能夠收集上半年影展(如柏林、坎城)的佳片選映,同時也為隔年奧斯卡暖身。因此,即使多倫多影展本身為觀摩性質,近年已經逐漸顯出其重要性,甚至有後來居上的趨勢(如眾多業界人士與記者棄威尼斯、取多倫多)。

即使以一個觀摩影展的角度來看,多倫多影展的片量依然驚人無比:光是 Gala Presentations、Platform(站台單元)與 Special Presentations 三個重量級單元加起來的片子已經超過90部,更別提其他看起來更具實驗性、發掘性的單元如 Discovery 或 Wavelenghts 等。幸好,開幕片只有一個:由大衛麥肯齊(David Mackenzie)執導的《不法國王》(Outlaw King),卡司由克里斯潘恩領軍,包括亞倫泰勒強森、佛羅倫斯普伊(《惡女馬克白》女主角)等,敘述十四世紀的蘇格蘭英雄羅伯特布魯斯(Robert the Bruce,克里斯潘恩飾)對抗英格蘭愛德華一世(Edward I)暴政的歷史故事。《不法國王》的優點在於鉅細靡遺的考據、設計精良的場景與服飾,最大限度地還原十四世紀的蘇格蘭面貌,片中除了令人印象深刻的婚禮、封爵場景之外,「勞動歌謠」(work songs,勞動者們在勞動時所唱的歌,其作用是為了統一工作的節奏或動作)出現的機率也頗為頻繁。就技術層面上來說,《不法國王》成功展現了,至少是導演大衛麥肯齊所認為的,真實的蘇格蘭,而不是好萊塢式的《英雄本色》(還記得藍臉的梅爾吉勃遜嗎?)

然而,技術層面的成功並不能掩蓋疲弱劇本的事實。我以前說過,而我還是會一直說下去:人物沒有深度,一切都是枉然。卡司群表現的很好(除了亞倫泰勒強森之外),然而因劇本的限制,呈現的人物只能趨於扁平。尤其,再想到大衛麥肯齊執導的上一部作品可是《赴湯蹈火》(Hell or High Water),使我對《不法國王》更感失望。我若對此片有任何好的評價,也都是基於導演嘗試翻轉蘇格蘭在好萊塢中錯誤描繪的決心,而非「人物深度」、「角色發展」。這方面,大衛麥肯齊可能真的需要「赴湯蹈火」般的氣魄了。

多倫多影展即日起至9月16號舉辦。《不法國王》將於11月9日於 Netflix 全球同步上線。

 

相關新聞

留言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