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後來的我們》:你還記得黏豆包的味道嗎?

2018/06/29|專欄評論
by 孫志騰

劉若英執導的《後來的我們》在 Netflix 上架了,謝謝 Netflix ,讓這部電影可以不需要經過配額抽籤或是影展、金馬得獎,就可以看到,而也許你不知道的是,《後來的我們》雖然在中國大陸熱賣,主要演員、故事也都是發生在中國,但從導演、攝影李屏賓、剪接廖慶松以及配樂陳建騏都是來自台灣的優秀電影工作者,而它究竟是不是一部好的作品,我想可以從不一樣、或者說其實多數人都看到的角度去想一想。

《後來的我們》從劉若英自己撰寫的短篇《過年,回家》延伸而來,基本上已經對這部片的主軸有了一個明確的定調,在男帥女美以及那些被時間沖淡被現實摧毀的愛情故事之外,在那個從鄉下來到大城市打拼不得志期待有一天飛黃騰達的老掉牙轉折之後,它終究告訴了我們一個永遠在面對的課題,一個關於回家的故事。

還記得,林見清和方小曉住的那個如雞籠般的雅房嗎?那個一人睡床上一人睡地上的兩坪大的空間,乘載了兩人對於夢想的重量,小曉一直想要在北京找個可靠的男人落腳落戶,自知能力不足的見清就這樣隱藏著自己對她的愛慕,但你可以發現在見清內中,就是想要為小曉和自己的爸爸買間好屋、帶他們來這個城市生活,在那些錯過與相愛的過程之外,兩人的終點都是在找尋一個「家」,那個有著街訪鄰居的老家,在寒冷的冬天裡期待著年夜飯的家,熱騰騰的黏豆包在蒸籠裡的家,還是在各種不可能與機會下那陰暗潮濕的家?

「吃什麼,還是家裡好。」

見清成功了,卻也和小曉錯過了,他買了大房子、有了好生活與好家庭,但他也再也回不去他爸爸的那間小餐館了,就算他再怎麼願意,他也沒辦法再好好的教會他父親如何用遙控器,就算他再怎麼熟練,他也吃不到他爸爸蒸的黏豆包了,見清打開空蕩蕩的小飯館,坐在他父親曾經做過的暖爐旁,也許想著的不是小曉,而是這些年每一次的年夜飯他吃下去的黏豆包。

「好好吃飯,累了就回來。」

見清爸爸信中最後的這句話告訴了我們,做父母的,從來都不奢求我們在大城市闖出什麼樣的名堂,做出什麼樣的成績,或是買了什麼樣的好房子,而是你們能夠健健康康的好好吃頓飯,如果真的累了,就回家吧。

「畢竟緣份這事,能不負對方就好。」

相關新聞

留言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