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怎麼動都行!6個影史最棒的鏡頭運動

2017/12/15|專題報導
by seboxhong

文/ Sebox


影像分析頻道 Cinefix 製作了一系列的單元,選出他們認為電影史上最棒的鏡頭使用,而這次他們以鏡頭運動作為分類,而統整之後我們會發現,攝影機的運動最多就只有 6 個方式,左右搖鏡、上下仰俯、180 度滾動、前後位移、左右位移,以及上下垂直位移。攝影機的 3D 運動再怎麼樣都不會跳脫這 6 種運動方式的結合而 Cineifx 便以此分類選出了 6 個他們認為影史最棒的鏡頭運動。(NoFilmSchool


左右搖鏡(Pan):《七武士》(Seven Samurai),黑澤明


左右搖動鏡頭指的是最基本的水平左右移動,通常會在腳架上面進行運動,不過儘管這個鏡頭運動非常簡單,但在日本國寶級導演黑澤明在 1954 年推出的武士電影《七武士》裡面,在武士騎馬打鬥的場景中,黑澤明就相當聰明的利用了左右搖鏡的方式,讓角色往靠近鏡頭這一面移動時,可以在大銀幕上呈現出最細微的動作。現代多數的導演或許會用吊臂的方式跟隨著武士而移動鏡頭,但在《七武士》的範例裡面,我們可以感受到最貼近觀者的場面調度。



上下仰俯(Tilt):《犧牲》(Sacrifice),安德烈塔可夫斯基(Andrei Tarkovsky)


在 1986 年安德烈塔可夫斯基推出的《犧牲》當中,有一個漸漸往下俯角的空景鏡頭相當經典,以黑白的畫面加上稍微的慢動作,讓整個鏡頭失去主要的重點,觀眾只能猜想接下來會在畫面下方出現的是什麼東西,營造出整體影像的緊張與懸疑感。這樣的鏡頭運動方式,不僅製造出戲劇的張力,更讓觀眾像是追著鬼魅一樣繼續看著銀幕。而接下來觀眾看到的是一個重複的鏡頭,只不過這個畫面裡面出現了大量逃跑的群眾,這才了解這個畫面所代表的意涵,而與前面的空景相對比,其戲劇張力便往上推升,令人不寒而慄,實在經典。



180 度滾動(Roll, Cant):《黑暗騎士》(The Dark Knight),克里斯多福諾蘭(Christopher Nolan)


這個有趣的運鏡方式一開始被稱為 Ductch-tilt,來自不水平的斜角鏡頭(Dutch Angle),從德國表現主義的電影裡面便有跡可循。在這裡 Cinefix 選用了《黑暗騎士》中一場蝙蝠俠與小丑面對面的經典場景,我們看到小丑被倒吊在大樓旁邊,在蝙蝠俠與其對話的過程中,鏡頭慢慢地從倒吊變成了 180 度翻轉,也就表示視角從本來的蝙蝠俠轉移到了小丑身上。透過重力定律讓觀眾感受主要是角人稱的變換,在《黑暗騎士》裡面我們感受到視覺帶給我們的壓迫,而這樣的壓迫底下其實隱含著相當有趣的次文本。



前後位移鏡頭(Push, Dolly):《鐵翼雄風》(Wings),威廉惠曼、Harry d'Abbadie d'Arrast


這部 1927 年推出的默片拿下了當年的奧斯卡最佳視覺效果獎,更拿下該年度最佳影片,成為當時唯一一部拿下最佳影片的默片作品,一直到《大藝術家》(The Artist)獲獎時才被打破記錄。其中最經典的莫過於這一顆在餐廳裡面的鏡頭,在當時尚未有機械手臂的年代,好萊塢電影工業仍在手工業與工業的邊界游移,而《鐵翼雄風》卻以相當驚人的攝影技術進行鏡頭運動,帶著觀眾穿越餐廳裡的大小桌子,直線前進直至最後的重點畫面。



左右位移鏡頭(Tracking Shot):《計程車司機》(Taxi Driver),馬丁史柯西斯(Martin Scorsese)


在許多電影裡面我們都見過類似的鏡頭運動,在史丹利庫柏力克(Stanley Kubrick)的電影裡尤其突出。而馬丁史柯西斯在《計程車司機》裡面,崔維斯打電話給貝琪約他出來約會時,就使用了這樣的鏡頭把畫面從放置電話的玄關推至走廊。在電影文本裡,崔維斯不只一次打電話試圖聯絡貝琪,但屢次的拒絕讓崔維斯更加感到孤單、被冷落,而這個鏡頭給觀眾的感覺就像是鏡頭先放棄了與貝琪的任何可能性,即便崔維斯還在努力地試圖挽留他中意的這名女子,連鏡頭都在告訴他這段關係是時候放棄了,或是說鏡頭本身已經不忍看到崔維斯如此失落。兩種影像運動的解釋都相當切合這個畫面,而更有趣的是,當觀眾並不曉得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情時,只被鏡頭往旁邊帶的狀況下,心裡會產生許多的疑問,不論是「為什麼鏡頭要往這邊移動?」、「我們會看到什麼東西?」,而這些問題激發了觀眾對於文本的好奇與期望,然而最後卻是詩意的崔維斯離開這個玄關,觀眾也從期望轉向感受到影像所傳達的失望。


相關新聞

留言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