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 Buff專欄 / 《第三次謀殺》:是枝裕和的哲學辯證

2017/09/18|
by Buff
文/ Buff

大學時看了我的第一部是枝裕和《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好幾年不敢再看他的電影。大概於我是某種心理創傷吧,《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片裡日漸腐朽的公寓、漸漸堆疊起來的髒衣服、令人駭然的生命消逝過程,全部毫無遺漏地呈現在是枝鏡頭下。他捕捉到某種日常的殘酷,一種近似恐怖片的驚悚感—而這種驚悚感,竟來自生活本身。這讓我惶恐無比。

他後來在《橫山家之味》也處理了類似的主題,只是整部片感覺更為柔和。漸漸地,他電影裡的殘酷性越來越淡(好事壞事?對是枝來說,可能兩種皆成立),反而那種上了年紀的圓融越見增加。到了《比海還深》,簡直成佛了。他一向擅長的家庭戲劇(family drama),也大概說到了頭。於是,我們所看到的,就是這部新作《第三次謀殺》。

《第三次謀殺》劇情敘述律師重盛(福山雅治飾)將為涉嫌殺人的三隅(役所廣司飾)辯護,三隅已有殺人前科。重盛接到這個案子時,三隅已坦承犯罪,於是重盛的目標便放在如何減輕刑罰(從死刑轉為終生監禁)。然而,隨著他深入調查此案,卻發現看似簡單、一目了然的案情越加撲朔迷離。如果期待在《第三次謀殺》裡看到精采的法庭戲、推理,可能要大失所望。片中的法庭戲簡直可有可無,完全不是劇情重點;福山雅治在努力推理,但是枝並不要一個答案。

於是《第三次謀殺》的類型性完全是個幌子: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這山水是什麼?即是對「真相」這一概念的辯證。日前釋出的日本版海報上面的宣傳標語是:「犯人抓到了,真相卻逃跑了」。事實上,真的有「真相」這樣的東西存在嗎?或者是,我們選擇相信什麼,什麼就是「真相」?「真相」是我們自己告訴自己的故事嗎?皆此種種,是枝都嘗試在片中討論。以法庭推理片的角度來說,

《第三次謀殺》肯定是失敗的。更別說,片中謀殺案的起因,仍可看作是某種「家庭戲劇」的延伸。但我依然覺得此片帶來某種新意,某種有趣的觀點。福山雅治與役所廣司對戲有火花(雖然大部分應該是役所廣司的功勞),最後一幕的鏡頭語言也有所突破:福山雅治探役所廣司的監,在探監的玻璃牆上,兩人的臉孔幾乎重疊。簡直是柏格曼《假面》,或者重盛與三隅本來就是一個人的兩面,分別深陷在「真相」的兩端罷了。

相關新聞

留言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