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Sebox
近期好萊塢電影產業吵的沸沸揚揚的其中一個問題,就是爛番茄的評價是否與票房有直接的關係,先前有數據分析公司列出了其可能性,更有消息指出電影公司針對此現象做出應變措施,將影評的保密協定日期往上映日期拉攏。不過日前又有另外一派的分析出爐,南加大(USC)娛樂科技中心的數據與分析計畫執導人伊維斯柏基斯特(Yves Bergquist),分析了從 2000 年開始的電影數據,給出了一個與過去研究不同的結論,指出「爛番茄網站上的評分,從來就與票房沒有太大的關係,不論是正面或是負面皆無影響。」
此外,他分析 2017 年單獨的票房與評分數字,伊維斯發現即便只聚焦在夏天的黃金檔期,尤其是手週週末票房,就會發現評分與票房的確沒有直接關係。今年夏天各家大片商的票房成績都不甚理想,而這個狀況普遍被認為是影評對於電影太過嚴厲,不過根據數據顯示,全球票房超過 3 億美金的電影作品,在爛番茄網站的平均分數是 77.5 分,相較 2013 年還高了 4.5 分。至於影評們被認為是電影的「酸民」這個論述,伊維斯則給出了這樣的回應:
「實際上一般觀眾與影評的分數並沒有差異,票房越成功的電影,在影評與觀眾的評分差距就越小,也就表示觀眾已經開始變得專業,懂得當嗅到難看電影的氣味時,就躲的遠遠的。」
伊維斯的研究也推翻了其他的迷思,包括電影公司在 CGI 特效以及其他製作上的投資,會與電影票房成功與否成正比,也就是花越多錢拍就能回收越多的票房,這樣的想法從數據上拆解,反而是完全相反的。
「這說明了當預算投資的部分越多,財務風險也會跟著提高,這並不是好現象(但長期來看卻是相反的),而這也是為什麼近期華爾街對於娛樂產業的股票如此嚴厲的原因。」
電影並不是花越多錢拍就能回收越多票房,我們從今年盧貝松(Luc Besson)打破法國影史製作預算記錄的《星際特工瓦雷諾:千星之城》(Valerian and the City of a Thousand Plantes)的票房就可以觀察的出來,而《海灘救護隊》(Baywatch)與《表情符號電影》(The Emoji Movie)也是大把鈔票丟進海裡的最佳範例。不過電影網站的評分機制可以討論的面相太多,最主要的就是電影的觀看人口的年齡與性別,這與電影好壞已經沒有關係,純粹是電影觀眾感興趣的範圍與不同而已。電影網站的評分對你來說有指標性嗎?快在留言告訴我們你的想法吧!(Varie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