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三大影展之一的坎城影展因其舉辦的地點、時間及獨特性,如選片機制、觀影分級資格等,多年來已經被許多影人與觀眾視為是最具有指標性的國際影展之一,能夠在坎城獲獎除了受到肯定外,更是大大提升了創作者、作品本身甚至一個國家在國際上的能見度。而坎城影展今年邁入 70 歲,更帶來了許多突破,同樣的也體現在得獎者身上,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回顧千禧年後幾位優秀的最佳導演得主。
曾執導過《恐怖份子》、《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台灣導演楊德昌在 2000 年帶來了生涯最後一部執導作品《一一》,並以二度入選坎城影展主競賽片,最後拿下了最佳導演獎,也是首位獲得該獎項的台灣導演。《一一》同樣將場景設定在台北,以平淡的日常生活來帶領觀眾感受最樸實的親情、愛情、友情與生老病死,至今仍被多數外媒認為是 21 世紀最偉大的電影之一。
相當擅長把實驗電影技法套入一般劇情電影當中的美國導演大衛林區,繼《我心狂野》獲得坎城影展最高榮譽金棕櫚後,2001 年再以《穆荷蘭大道》獲得最佳導演。此片同樣帶有大衛林區一貫的迷幻超現實風格,再加上非線性敘事結構,打造出一種虛實交錯的夢境感,其中暗藏的許多線索仍讓影迷津津樂道。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bZJ487oJlY
在歐洲三大影展均拿下最佳導演的保羅湯瑪斯安德森是美國當代最知名的電影創作者之一,善於改變既有類型電影框架,同時於其中賦予自己獨特的觀點與風格,他在《戀愛雞尾酒》的角色猶如一杯看似平凡無奇但喝下去會帶領你前往熟悉又陌生內心的調酒,輕鬆無負擔同時也給予觀眾意想不到的深度去聯想自己在人生、愛情中間的基本命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Rbca0W1pJ4
以《心靈捕手》(Good Will Hunting)提名奧斯卡最佳導演獎的美國導演葛斯范桑,2003 年以《大象》(Elephant)拿下坎城影展金棕櫚獎與最佳導演獎兩項大獎,此片以 1999 年美國俄勒岡州校園槍擊案為敘事基礎,透過鏡頭跟拍呈現的半紀錄片手法、冷冽暴力的影像風格相當受到坎城影展的肯定。
曾經拿下兩座金棕櫚獎的奧地利導演麥克漢內克在 2005 年以另一部傳奇經典《隱藏攝影機》奪得最佳導演獎,本片用了一個獨特的後設手法傳遞漢內克對中產階級做出批判和諷刺,故事從頭到尾都沒有出現攝影機的真相,卻給人毛骨悚然的不確定性和不安,心理學出身的他善於掌握觀眾的深層內心,進而放大觀影體驗裡潛藏的感受,執導功力高深、個人風格強烈。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vT_9TqIEtM
早在《鳥人》(Birdman)及《神鬼獵人》(The Revenant)橫掃奧斯卡之前,墨西哥導演伊納利圖早以多部電影在國際上深獲好評,其中網羅世界各地知名演員共同演出的《火線交錯》更讓他首次入選坎城主競賽就拿下了最佳導演。此片以四段故事交錯而成,除了文化背景的設定,更以影像畫質、格式、色彩等細節來區分,但最終都在描述同一個母題。
在以《末路狂奔》(Pusher)系列、《血染天堂路》(Valhalla Rising)累積了一些知名度後,丹麥導演尼可拉斯溫丁黑芬在 2011 年以《落日車神》首次前進坎城就抱回了最佳導演獎。黑芬的影像風格以其鮮豔的色彩對比、慢動作攝影而聞名;此片除了延續過往作品的硬漢作風外,更加入了許多較細膩的思緒與情感,可說是外剛內柔的最佳體現。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BiOF3y1W0Y
曾執導過《柯波帝:冷血告白》(Capote)、《魔球》(Moneyball)的美國導演班奈特米勒,《暗黑冠軍路》才是他的第三部劇情長片,首次登上坎城就獲得了最佳導演獎的肯定。此片如同前兩部作品都是描寫真實人物的故事,從奧運摔角選手與其贊助者之間的關係,帶出金錢、權力、道德倫理等議題。
以《悲情城市》、《千禧曼波》等許多電影揚名國際的台灣導演侯孝賢在 2015 年以籌備多年的《刺客聶隱娘》第七次角逐金棕櫚獎,以擅長使用的長鏡頭將大量的靜態畫面融入江湖武俠之中,來表達舒淇所飾演的「刺客」在觀察情勢、等待時機的過程,首映過後獲得外媒一致盛讚,最後也抱回了最佳導演獎。
法國導演奧利維耶阿薩亞斯可說是坎城影展常客,2016 年以《私人採購》五度入選主競賽片,再次找來近年的「繆思」克莉絲汀史都華(Kristen Stewart)主演。以內斂的表演加上帶有懸疑感的驚悚氛圍來製造出對逝去之人的思念、不安與疑惑,直至釋懷。
出身名門世家的蘇菲亞柯波拉自小就跟著父親法蘭西斯柯波拉(Francis Ford Coppola)奔走片場,在耳濡目染下也培養出深厚底藴。2003 年以《愛情不用翻譯》(Lost in Translation)獲得奧斯卡最佳原著劇本,2006 年以時代電影《凡爾賽拜金女》(Marie Antoinette)首次入選坎城影展主競賽片,今年則以經典老片翻拍《魅惑》(The Beguiled)成為坎城影展史上第二位最佳導演獎女性得主,可謂歷史意義非凡。
《魅惑》的背景設定在美國南北內戰期間,寄宿女校的學生帶回了一名受傷的敵兵,在她們提供庇護並細心照料他的同時,整間學校開始被曖昧的氛圍與敵對關係所籠罩。本片最早是來自美國作家湯瑪斯庫利南(Thomas P. Cullinan)在 1966 年出版的小說,曾在 1971 年被搬上大銀幕。不過這次在蘇菲亞柯波拉的詮釋下,不只是又再一次的重新改編翻拍,而從她以女性為主軸的視角切入,再加入些許荒誕、玩味的描繪,讓同性之間、異性之間在那個時空背景下的關係有了另一種層面的樣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jXyI31D8-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