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ff專欄 / 未來聽起來是__:略談科幻片配樂

2017/07/09|
by Buff
文/ Buff

音樂,我一直覺得是一種最奇妙的藝術形式。它不像繪畫、舞蹈、文學......它是形上的,但又因此形上,而能抓住人的「核心」。莎士比亞都曾說 "If music be the food of love, play on!" 愛情這麼一種精巧纖細抓不住的事物,也只有音樂能傳達。因抽象而寫實,大概也只有音樂能辦到。

如果說一般的音樂是建構情緒(巴哈《馬太受難曲》、林強的千禧曼波經典《 A Pure Person 》、Benny Goodman 的爵士 《 Sing Sing Sing 》,這三種完全不同類別的音樂,本質是完全相同的),電影的音樂—配樂—則是要建構經驗。譬如說,經典的《大白鯊》(Jaws),配樂一出,你是不是看見陰森的尖牙齒逐漸逼近、三角形的魚鰭在水面上浮現、心跳不受控制地加快?約翰威廉斯的《哈利波特》主題曲,開頭輕快詭異的小調簡直完美體現霧中隱隱浮現的霍格華茲,貫穿整首主題曲、絕佳平衡的「不安感」,也許本身就是魔法。電影配樂跟一般音樂不同的點還在於,電影配樂一旦寫成,它就變成電影的一部分,無法分割。於是乎,好的電影配樂必定有那部電影的「印記」(Imprint),聲音跟畫面已融為一體。



在所有類型的電影配樂中,我最喜歡的就是科幻片配樂(恐怖片配樂緊跟在後,也是值得寫一篇文章的主題),為什麼?科幻片配樂完全體現了作曲家如何用音樂的方式想像未來,而這通常有兩種趨勢:非常前衛,或非常古典。前一種,通常以電子、合成音效、只有上帝才知道的各種奇怪音效組成,代表作理所當然地是捷克片《 Ikarie XB 1 》。這部1963年出品、深受蘇聯影響、鐵幕時期的捷克製作,其效果出乎意料地驚人。例如,此片雖描寫22世紀人們前往太空探索的過程,對於太空「本身」卻沒有太多描繪(不像現在的 Star Trek、Star Wars),反而是聚焦在組員的日常互動、太空艙內活動。

又,此片的外星人是「善意的」,但整部電影充斥著強烈的不安與恐懼感,彷彿暴雨前的烏雲釀聚,直至片終都沒有散去。這種不安與恐懼感由配樂完整地表達了出來,開場的配樂隨著男主角焦慮迷茫的步伐前進,模仿失序的按鈕、失序的機器、失序的人心的電子音效高高低低,極具實驗性,聽起來卻又莫名熟悉(我們對未知的恐懼,或說,我們對自己的恐懼,聽起來不就是這樣嗎?)這樣記憶深刻的開場配樂,上次聽到是侯孝賢的《千禧曼波》。



後一種古典的例子,當推庫柏力克的科幻傑作《2001太空漫遊》。用古典樂想像未來,聽起來很奇怪,仔細想想卻完全合理。忘記是哪個作曲家曾經說過,他只是「發現」音樂,音樂早就在那裡了。聽說莫札特可以在腦海裡「聽」到整首交響樂,然後再把它寫出來。那麼,莫札特想必也是「發現」音樂,而非「譜寫」音樂。於是,音樂變成一種跟純數學一樣,接近真理的存在:在音符的組成間,必定有某種接近「未來」的東西。庫柏力克所選用的開場音樂—理查史特勞斯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Also Sprach Zarathustra)—中蘊含的「上帝已死」及「超人」的概念完全是科幻片最好的註腳(以及,又是史上最酷的電影開場之一)。

另外,小理查史特勞斯的《藍色多瑙河》也是值得好好討論一番的配樂選擇。這首熟到不能再熟的華爾茲圓舞曲被庫柏力克選來配太空旅行的鏡頭:幽邃如深海的太空突然變得明亮、輕快、優雅了起來,彷彿太空船們也在跳華爾滋似的。

不論是 《 Ikarie XB 1 》或《2001太空漫遊》都證明了一件事:好的科幻片都是哲學片,好的科幻配樂都會是「未來」的:因前衛而「未來」是必然,因古典而「未來」,大概更是宇宙亙古不變的道理吧。

相關新聞

留言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