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伏筆的藝術!為什麼《科洛弗10號地窖》這麼好看?

2017/06/15|專題報導
by seboxhong

文/ Sebox


《科洛弗10號地窖》(10 Cloverfield Lane)導演丹崔克坦伯格(Dan Trachtenberg)在 2016 年推出的電影作品,由 J·J·亞柏拉罕(J.J. Abrams)監製,主要的故事建立於 2008 年麥特李維(Matt Reeves)執導的《科洛弗檔案》(Cloverfield)故事之後,不過兩部電影的世界觀並不一樣,只有概念上有類似的作法,被 J·J·亞柏拉罕稱為是親戚之作。兩部電影在文本外還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同樣都以極低的製作預算,獲得了相當優秀的票房成績,《科洛弗檔案》以 2500 萬美金的預算拿下全球 1.7 億美金票房,而《科洛弗10號地窖》則以更低的 1500 萬美金製作費用,在全球收回 1.1 億美金票房。


《科洛弗10號地窖》的故事主要聚焦在某個地窖當中,小空間裡面所展開的故事走向讓觀眾相當驚艷,不僅在 IMDB 上拿到的 7.2/10 的評分,更在爛番茄網站勇奪 90% 的新鮮度,影評、電影人與一般觀眾都對這部電影讚譽有加。不過究竟是什麼原因讓這部小成本的類科幻電影這麼好看呢?美國影像分析頻道 Covert Film 製作了一支短片,從他認為這部電影成功最重要的關鍵「伏筆」,開始分析究竟是什麼環節讓《科洛弗10號地窖》獲得這麼高的讚美。



伏筆是什麼?


根據〈讓好的劇本更偉大〉(Making A Good Script Great)這本書所定義:「在電影裡面,伏筆的應用是透過影像或聲音素材給與線索,創造觀眾對於某一件未來即將發生的事情的期待...這是當一個物件或是一個資訊片段在一個篇幅中被設定後,又在另外一個情境中造成某個結果。這種微妙的伏筆會在給與我們一些,一開始看起來不重要的資訊,但在我們理解它的意義後產生效果。」


這樣的說法很清楚地解釋了「伏筆」之於電影的定義,而除了書上的定義以外,在電影史上具有相當重要地位的懸疑電影大師希區考克(Alfred Hitchcock),也曾透露過自己在電影製作上的技巧,他表示「一個物件在景框中的大小尺寸,應該要跟它在故事中當下的重要性取得平衡。」也就是說每一個出現在影像裡面的物件都一定有其意義,而意義與物件的大小在影像則會成正比。


簡單來說,觀眾在電影裡面看到的物件在未來都有可能派上用途,或是成為一個關鍵性的象徵、比喻...等等,而這個物件出現時的明顯程度就代表了它在未來可能的重要程度。製作影片的路克將《科洛弗10號地窖》的伏筆分為兩個大類別,「宏觀伏筆」(Macro-Foreshadowing)以及「微觀伏筆」(Micro-Foreshadowing),更直接讓我們從電影片段理解這些伏筆試如何被鋪陳在前面的段落,又是如何在後面的篇章發揮其功能。


宏觀伏筆

「宏觀伏筆」我們可以將它理解成「明顯的伏筆」,在解釋這個名詞時,路克最主要提到的就是地窖內浴室的浴簾,這個上面畫著一隻卡通鴨子撐著雨傘的浴簾,在電影中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因為女主角最後就是穿著以此材質做成的防護衣逃離地窖,但早在電影的開頭不久,我們就看到一個場景中明顯地讓我們意識到這個物件的存在。除此之外,女主角在電影開始離開辦公室時,就順手拿了一罐威士忌,而這罐威士忌最後也成為女主角對抗外星怪物的武器。




微觀伏筆

至於「微觀伏筆」我們當然也可以簡單地理解為「不明顯的伏筆」,例如當女主角在逃跑的過程中,攝影機看似無意地拍到了某一個「過熱會爆炸」的警示,當女主角成功逃到室外時,緊接而來的就是地窖的爆炸。在電影中的一個段落,女主角從窗外看到了一輛車子駛來,接下來又看見一個女人朝窗戶衝上來,當女主角成功逃離地窖後,他第一個想到的就是以這台車子作為他的交通工具,這個伏筆支撐了他想要逃離的動機。同時,因為這個突然出現的女人與車子一起出現,所以當車子的警報器開始大聲作響時,女主角立刻就想到要從女人的身上找到遙控器。



除此之外,在影片的最後路克給出了一個更大膽的假設與猜測,他以浴簾上穿著雨衣的鴨子作為符號學的象徵物件,暗示了最後女主角會穿著防護衣逃出室外。雖然鴨子手上撐著一把傘,但在浴簾上面並沒有下雨的圖示,間接地透露了鴨子會用傘保護著從天而降的「某種東西」。當然,這只是路克的一個猜測,沒有一定的對錯,不過在使用伏筆的藝術上,路克給了一個相當漂亮的論述,而這也是為什麼《科洛弗10號地窖》會深受大家的喜愛。


相關新聞

留言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