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專訪《羅曼蒂克消亡史》導演程耳

2017/05/16|焦點人物
by seboxhong

文/ Sebox


講述 1940 年代動亂的上海,《羅曼蒂克消亡史》是中國近年來少見的電影類型,找來了葛優、章子怡、杜淳等實力派演員,配上接觸過好萊塢製作的淺野忠信主演,還有閰妮、鍾漢良等人客串演出,整體的戲劇張力相當足夠,卻又不像一般常見時代大作如此誇張。導演程耳在同一個劇本套路裡面翻玩了不同的類型作法,包括諜報片、西部片、黑色幽默,甚至是復仇元素,也看到《讓子彈飛》在劇情架構上翻轉迂迴的作法,實在目不暇給、眼花撩亂,在故事背景大上海時代「亂的氛圍」底下,創造出另一層「亂的氛圍」。HypeSphere 狂熱球有幸與導演程耳聊一聊在《羅曼蒂克消亡史》的創作歷程,帶觀眾深入了解這是一部什麼樣的作品。


一開始怎麼會想要籌劃拍攝這樣子一個故事呢?


「最主要是基於我對這些事情的關注,不管是我過去所讀過關於上海的歷史,我一直以來都對於這些時代背景底下的發生很有興趣,事後想起來其實這都是創作中的醞釀過程,包括我過去自己愛看那個年代的書籍,也都在我創作的時候成為助力。不過我並沒有這麼直接地把人物連接,故事的角度來說是虛構的,當然比較敏感的觀眾,或是對於該年代也相當熟悉的觀眾來說,很快就會把葛優演出的杜先生這個角色與杜月笙做聯想,說誰誰誰是蝴蝶,我認為這樣的聯想也無妨,這是觀眾主動性的多元解讀,甚至有人願意再去買這些時代背景的書來看,讓更多人再去深入了解這段歷史,我認為都是好的。」


在敘事的手法上我們看見了你打亂線性的野心,在處理剪接這個課題上面,你是一開始在劇本這麼做嗎?還是到了剪接期間才想要把時間打亂呢?


「基本上我們的拍攝都是很嚴謹的,最後拍出來的作品跟我一開始寫的劇本幾乎是一模一樣,我當然可以按照順序跟你說這個故事,讓你在看電影的過程立刻可以理解、思考這個故事,但是我更傾向於以另外一種方式講述的原因是,我先讓觀眾看到了一個結果,這個人死了、他怎麼死的、死在哪裡,我們再回到原因的時候,你會對這個角色有不同的觀感,觀眾在思考整個故事時會有不一樣的體驗。」



我們在電影一開頭看見了幾句詩句,看似在描寫淺野忠信飾演的渡部,很快地我們看到了一個男人背著鏡頭脫去衣服,一直到電影中段我們發現他就是渡部,在講述這個大上海時代的故事時,為什麼會想要以一個日本人作為電影的主線呢?


「其實也不能單純地將他認為是故事的主線,只是我們選擇了這個背影、這些詩句來開啟這個故事,表面上他的確是以這個角色出發,不過更深的一層意涵是當這個鏡頭第二次出現時,他脫掉了身上的唐裝後,接下來繼續穿上了一套和服,我認為從這個視角去切入會更加多元,不過觀眾在這一刻是什麼都不會了解的。」


電影在構圖裡面除了許多人提到魏斯安德森、史丹利庫柏力克的置中、透視構圖以外,我看到了類似馮小剛在《我不是潘金蓮》裡面捕捉的「方中有圓、圓中有方」的安排,這樣的設計有什麼巧思嗎?


「我沒有刻意去營造這樣的設計,因為你很難在那樣的故事背景下,避開一個圓桌,畢竟他們就是一個中國家庭,你總不可能看到裡面是一張西式的長桌,所以這些都還是建立在生活的真實性上。我也不是很理解在『致敬』兩個字面上的意思,當然我求學階段對於史丹利庫柏力克、昆汀塔倫提諾這些導演都相當喜歡,或許也同樣是一種潛意識的影響吧。」



在電影裡面你找來了非常多演技相當深厚的演員,不過在情感的表露上似乎刻意地壓抑,導演在引導演員的演出時,是刻意希望他們以後現代比較平面化的方式詮釋嗎?或是有什麼樣想像呢?


「更多還是基於生活的真實性,中國人的習慣都是情感內斂,那麼表演首要的條件就是力求準確,如果不準確、誇張了或是不夠了,看起來就是不是那麼舒服,所以最主要還是希望能夠還原當時生活的真實性。」


一次要執導這麼多演員,而且每位演員過去的作品風格又不盡相同,在引導演員演出時,有遇到什麼困難的地方嗎?導演在形式上如何引導演員呢?


「劇本給他們之後就讓他們自己先揣摩,一直到要拍戲前我們才會討論之間的細節,事實上在拍攝之前我跟所有演員的溝通會相對來說清晰,給他們對於這個套路更仔細的說明,畢竟我覺得角色的建立是對於故事來說最重要的,如果角色的背景、個性都設定對了,演出來的東西就不會差到太遠,這也是為什麼即便我們有這麼多演員,類型跟演技方式都相當不同,但在電影裡面你並不會感到突兀。」



《羅曼蒂克消亡史》在電影美學上造就了有趣的衝突,不論是在攝影構圖、劇情安排、敘事方式...等等,迂迴地帶著觀眾走了一趟回到舊時代上海的山路,導演會不會擔心觀眾在如此扭曲的形式下迷失了故事的主軸呢?


「我倒是不害怕,因為從劇本、拍攝一直到後期剪接,我們在說故事的方式上已經盡量調整到讓觀眾更好消化,即便觀眾抱持著一種娛樂的心情進到電影院,只要觀影的過程稍加留意,對於理解這個故事並不是太困難。我們總是在猜測觀眾的立場、高度,甚至有時候誤解了他們的立場、高度,事實上多數的觀眾對電影還是有一定的理解能力的。」


不像《輕鬆+愉快》這類後現代作品將故事的戲劇性盡量扁平,以環境與人對比甚至發酵出荒謬的黑色幽默,《羅曼蒂克消亡史》更著重劇情與演技,卻在劇情上大大地轉了許多髮夾彎,在演技上刻意地消低磨平、回歸自然。有人說程耳的電影像是昆汀的形式、史丹利庫柏力克的拍法,更近一看還有一點王家衛的節奏,究竟這是一部什麼樣的作品,就待觀眾自行體會這奇特的觀影經驗。《羅曼蒂克消亡史》將於 2017 年 5 月 19 日於台灣上映。


相關新聞

留言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