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角:Will Smith、Edward Harrison Norton、Keira Knightley、Kate Winslet
國家:美國
語言:英文
如果你人生尚未遭逢親人、好友離世,請做好準備,因為那天終究會到來。但試問自己,又該如何準備好跟一個至親至愛的人說再見呢?當年紀漸長,開始出席喪禮,我們漸漸的習慣道別,但總有那麼一兩個人是你無論怎樣都無法割捨的,當你陷入傷痛的旋渦時,你可以選擇像《崩壞人生》當中的 Davis,向陌生人傾訴然後讓一切歸零,強迫自己回到生活軌道上;要是真的無法割捨,或許你會走上《摯愛無盡》中的 George 選擇的路,但最終你會發現生命並非僅止於此;又或是你會像《最美的安排》當中的 Howard,沈溺在悲痛的泥淖底,就算有人伸手拉你一把,你仍無法逃脫。不管你用怎樣的方式試圖撫平內心的痛,那樣的痛永遠都不會消失,你只能學習與之共存。
只有你自己知道如何失去
Howard 失去了最寶貝的女兒,他女兒因為疾病而突然離世,Howard 無法接受這個事實,不僅與老婆離婚,連自己一手草創的公司都置之不理,成天悠晃在都市中,或與自己的悲痛獨處。公司其他人都相當擔心,因為公司眼看就要撐不下去,他們希望公司能轉手給其他公司接手,但必須讓 Howard 主動放棄公司股份持有權,於是決定要抓住他的一些把柄,好向董事會證明他已經沒有治理公司的能力。他們發現 Howard 寫信給三個人,分別是死亡、時間與愛情,在信中痛罵他們為何這麼不人道等等,於是公司其他合夥人決定找來演員飾演這三個虛擬角色,並錄下 Howard 與他們對話的畫面,再後製將演員消去,營造出 Howard 發瘋的樣子。
事實上我認為導演安排這樣的劇情走向,讓三個抽象思維轉換成現實人物的作法,相當有趣,但可惜這三位角色並未做到「更多」,沒有更多與 Howard 的對手戲,我想這是大家都更想看到的部分。雖然三位虛擬角色間接也影響了其他三位合夥人,但不免有種故事重心有失偏頗的感覺。
失去不代表缺少
失去一個人,是否意味著生命中缺少了這個人?就算你的另一半、父母過世,他們就是永遠的離開你嗎?很多電影都有這些生離死別的橋段,身旁的人總會安慰他們:他們會永遠與你同在,但當事人真的有辦法理解這個道理嗎?顯然 Howard 無法,他一心只希望能讓女兒重返身旁,但他不該被苛責,因為沒有人能教導另一個人怎麼學習放下。
其實本來想寫一篇綜觀前述三部電影的綜合性評論,所以在這篇文章最後,我想跟大家聊聊三位演員如何詮釋失去親人之痛,還有雖然三位角色截然不同,卻都有一個共通點。威爾史密斯飾演 Howard,把 Howard 失魂落魄、對生活失去熱情的態度飾演得非常穠纖合度;柯林佛斯把傷痛的情緒留給獨處的自己,對外他仍舊是相當完美的一位老師,對於他處理 George 的人格形象,非常印象深刻,而且他的傷痛是很內斂的,這種痛也最難表現;Davis 雖然在劇中說自己感受不到任何東西,包含傷痛,因為他哭不出來,但這種「無感」不正是因為太深刻的感覺而出現的症候群嗎?我喜歡他眉頭之間的憂傷,儘管他從未說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