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sher專欄 / 《何者》: 一齣以自戀為名的舞台大戲 (上)

2017/02/20|
by Fisher
文/ Fisher

1/6 上映的日本電影《何者》,改編自朝井遼榮獲直木賞的同名小說,同時也是繼《聽說桐島退社了》之後,朝井遼再度被搬上大銀幕的作品。故事圍繞著五個因緣際會相聚在同一屋簷下的社會新鮮人,講述他們剛離開大學校園,努力在職場上取得「內定」的過程中,所發生的種種。

片中無所不在的「內定」,與日本的求職文化密不可分,因此,先對日本的求職文化有基本的認識,將有助於了解劇情。日本的大學生多在大三後開始求職 (大致分為五階段:說明會、資料審查、筆試、面試、內定),而取得公司內定便是他們的最終目標。「內定」一詞,指的就是「確定他們被公司錄用、往後能進入公司上班」的資格。因此,一旦取得了內定,大學生們便能在完成大學學業後,直接開始工作,無須面對可怕的待業階段。【註】參考資料:「邊緣人看電影」 

主角二宮拓人 (佐藤健 飾)因熱愛戲劇與劇本創作,在大學時期加入了戲劇社,一度希望以此為業,卻在經過「客觀的分析」後,發現這條路不可行,因而改變心意投身職場。善於觀察的他,對凡事皆有深入的洞見,因此給人可靠的感覺,被光太郎與瑞月稱作是「拓人老師」;也因看似熟習求職生態與技巧,會在推特發有關求職的推文,被稱為「求職專家」。然而,求職兩年的他仍遲遲沒有拿到內定。拓人的室友神谷光太郎 (菅田將暉 飾)善於交際,大學時期全心投入樂團,曾跟拓人暗戀的瑞月交往。因心裡有難以忘懷的女孩,使得以前不愛看書的他為愛一腳踏進出版業,希望日後能因工作的緣由與對方在國外重逢;田名部瑞月 (有村架純 飾)是拓人與光太郎大學時期的同班同學,善於發現別人的優點並給予肯定,她是光太郎與拓人的忠實聽/觀眾,時常到場支持他們的社團表演。她因家庭因素須努力進入大企業工作,也是後來第一個拿到內定的人。外語學院國際教育系出身的小早川理香 (二階堂富美 飾),是瑞月在留學生交流活動上認識的朋友,與隆良兩人佯裝交往並同居在拓人家的樓上,被拓人以「具有學生會長特質」形容的她,給人熱心積極的印象,主動提議將她家作為求職的秘密基地。宮本隆良 (岡田將生 飾)是理香的假男友,鼓吹個人主義,希望人生能只做自己,對於進入大企業工作的潮流,表露出否定、不屑的態度,在被瑞月的一席話一巴掌打醒後,大徹大悟,開始認真找工作。



(擅於發現並肯定別人優點的瑞月,一直是拓人的戲劇表演最忠實的支持者。)

除此之外,還有兩個出場機會雖然相對少,卻十分重要的角色──拓人與銀次在戲劇社的前輩澤學長 (山田孝之 飾),以及從頭到尾不曾正面露臉的烏丸銀次。澤學長就讀理科研究所,雖與拓人及銀次外的主要角色幾乎不認識,但總在拓人有需要之際適時點醒他,對拓人而言可說是導師一般的存在;銀次是拓人大學時期曾經的摯友,兩人對戲劇有共同的憧憬,因此合作無間,攜手完成許多劇團的表演,然而最後因兩人理念不合,銀次決定退出原本的「行星劇團」,創立新的激團「毒與餅乾」,並堅持至少每個月推出一部新作品。

若《何者》只是一部講述社會新鮮人於求職階段跌跌撞撞的故事,恐怕十分無趣,畢竟一路走來,挫敗是絕大多數人共有的經歷,何需特地花錢進電影院看呢?因此,觀看《何者》不單只是參考/重溫社會新鮮人如何在挫敗中成長蛻變,更重要的,是細細品味劇中角色心境的各自掙扎與彼此角力,並同時思考片中所反映的諸多時下常見問題。電影的精彩之處,便是以主角拓人的視角為主軸,藉由求職面試的自我介紹為開端,融入社群媒體即時、簡要的特性,三者共同譜出了一部虛實相交、以自戀為名的舞台大戲。故事場景大致在求職場所與住處兩者間切換,其中不時穿插大學戲劇排練,以及銀次劇團的表演片段,與拓人的心境相呼應,而其中埋下的諸多伏筆,無一不讓劇末拓人被理香揭開自戀的真面目時,顯得格外諷刺。

片頭處,拓人以旁白的口吻點出求職面試自介與推特發文的相似性:一分鐘的自我介紹就像是推特一則貼文有140字的字數上限。同樣追求立即性的兩者,衍生出了相同問題──只能對人事物有片面的認識。拓人將求職的自介比喻成撲克牌的吹牛,「一張A也能喊成K,只要不被發現就好。」的確,企業徵才看重的是一個人背後的價值、能為公司帶來多少利益,應徵的人成了貨品,面試場合則成了鑑定會,資方沒有時間、也不需要全面了解一個人,因而只片面地挑他們想要的地方看,這也使得求職者難免打腫臉充胖子,扮演一個並非(至少不完全是)自己的人,藉此說服公司錄用自己。「你是誰(何者)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有多少利用價值。」小說版的封面將人頭裁掉,只取頸部以下,即是呼應這層涵義。

[caption id="attachment_85618" align="alignright" width="306"] (企業並不想全面了解應試者,只看重他們背後的價值,「他們到底是誰」已不在重要,因此將臉識別身分的臉並不在圖片中。)[/caption]

雖然求職的自介與推特都具有上述兩種特點,但後者的比喻更加豐富了片中戲與虛實的層次。原來人不只能在碰得到面的現實中演戲,在虛擬的網路世界更是如虎添翼。現實中的心情、性格,甚至性別,在網路上通通可以得到翻轉、以假亂真,極端的網路成癮者,卻也有可能在虛擬的網路世界呈現出比現實世界中更加真實的自我。

無論是現實中或是社群媒體上的展演/掩,拓人都看在眼裡,並以名為「何者」(n@nimono)的推特帳號推文批判。然而,當自己不斷用尖銳語句批評身邊眾人的言行與虛假時,拓人自己也正在演著一齣自戀的戲。只是比起其他人,有戲劇背景的拓人更加高明,因為無論在現實或是網路中,他都有兩個自己。

一方面,現實中的分析頭頭是道、給人可靠感的拓人,對應的是以自己真名所辦的推特帳號。就像理香最後對他說的:「你就是想有化身成別人的避風港(的感覺)」,那是拓人自戀的理想形象,因此他極力扮演一個好人的角色,成為瑞月與光太郎口中的「拓人老師」,這個好人形象如同一副面具(persona),讓拓人不用赤裸裸地以真面目視人。另一方面,熱愛戲劇與創作的拓人,則對應名為「何者」的帳號,是他極力隱藏、否定的一部分。

拓人想隱藏真實自我的意圖,可以在多處看見。當瑞月將拓人與光太郎介紹給理香時,瑞月告訴理香拓人曾在念大學時參加戲劇社,拓人卻不打算延續這個話題,甚至一臉不知所措,慌張地轉移話題,指著光太郎說他以前參加樂團活動;每被問到要找什麼工作時,拓人都否定自己要找戲劇相關的工作,「學生時代接觸過劇團的多的是,想在業界混沒那麼容易」,雖然嘴巴上不要不要的,拓人的身體卻是十分誠實,依舊報考了戲劇相關的公司,更好死不死地在團體面試階段,被分配到與理香同一組,可說是為劇末理香揭穿他真面目所埋下的一個伏筆。值得注意的是,拓人並不想完全隱藏真實的自己。就像表面上絕口不提戲劇的他,仍然渴望自己的戲劇被肯定一般,他也希望「何者」的推文可以被認識的人看見,因此才用自己的電子信箱辦了n@nimono的匿名帳號。

若要探究拓人的自戀,不妨從童話《白雪公主》中的皇后與魔鏡開始說起。每當皇后問說:「魔鏡呀~魔鏡,誰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女人?」魔鏡便回道:「親愛的皇后,當然是您呀!」我們可以從他們的互動中,觀察出至少兩個小細節:其一,皇后對於相同的問題一問再問,樂此不疲,可見皇后問這個問題的目的,並非是想要知道問題的答案,而是試圖在魔鏡的回答中,得到肯定。魔鏡肯定了皇后的美貌,皇后因而從中得到自信,這也是為什麼在白雪出現、擠下她榮登世界第一美女的寶座後,皇后決心把白雪殺掉的原因。她認為只要有白雪的一天,自己便不再能吸引他人目光,也難以得到肯定。其二,皇后渴望獲得的肯定來自魔鏡,說明這份肯定必須來自他人,而非自身。

[caption id="attachment_85617" align="alignleft" width="350"] (皇后必須不停地聽他人(魔鏡)讚誦自己的美貌,並且一問再問,她並不是為了知道問題的答案,而是為了不斷獲得肯定。)[/caption]

皇后想從魔鏡身上得到肯定的這份依賴,與拓人對瑞月的愛慕之情十分相似。在光太郎主辦的首次班級聚會中,瑞月對拓人給予了發自真心的肯定:「你也好厲害,劇本要怎麼寫?我一定寫不出來。」從這一刻起,拓人看待瑞月的眼光再也不一樣,因為瑞月並非單純地給與拓人肯定,而是肯定了拓人的熱愛(戲劇/劇本)。像瑞月這般的肯定,是整部影片中十分少有,也是拓人心中最渴求的東西。就如一開始,和拓人與澤學長一起在咖啡店打工的另一位學妹,嘴巴上說著「自己太忙無法到場觀賞」、「十分可惜」的虛偽場面話,卻在拓人幫光太郎慶祝拿到出版社內定時,興奮地從一旁衝出,並表明自己一直是光太郎的歌迷。學妹一來一往的反差,讓拓人心裡十分不是滋味。連被自己在心裡偷偷嘲笑「自以為連續劇男主角」的光太郎都有忠實歌迷,相較之下,自己的表演卻始終乏人問津,拓人的嫉妒與落寞不言自明,也難怪他馬上起身離開,到戶外抽菸。(此時的拓人腦中並沒有想到瑞月的支持,直到最後才想起。)

如同魔鏡後來告訴皇后最美的是白雪公主一般,瑞月也和光太郎交往了。無論是魔鏡還是瑞月,他們都不是只為滿足皇后/拓人而存在的鏡子,他們有自己的判斷與抉擇,這或許也間接讓拓人有了「見不得光太郎好」的心理。 (電影在這埋了一個小小的亮點。瑞月拿到內定的公司是全日通訊,影片中有幾秒中全日通訊的電視宣傳廣告,寫著:「你和心愛的人有聯繫嗎?連結人與人,全日通訊」的字樣。對應到電影中「拓人暗戀著瑞月,瑞月單戀著光太郎,光太郎迷戀著為翻異夢出國的女孩」,俯拾即是單向而非雙向的情感,著實增添了幾分悲傷。)

相關新聞

留言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