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JackPug
谷底反彈
自《靈異第六感》、《驚心動魄》和《靈異象限》後,針對奈莎瑪蘭的評價始終非常兩極化,近年甚至接連產出幾部被認為可能是自毀生涯的大失敗,如《地球之後》與《降世神通:最後的氣宗》。眼看這位當初的鬼才導演就要步入無底深淵、一厥不振,奈沙馬蘭終於又重拾了拿手的驚悚題材,接連在2015及今年推出《探訪》和《分裂》兩部重生之作。
看一部恐怖電影,不如親自凝視恐懼
「與其訴說一個恐怖故事,不如讓觀者直接參與其中」這是奈莎瑪蘭好用的風格。《探訪》中的姊姊貝卡曾在向弟弟解釋如何拍攝紀錄片時提到「我們在尋找視覺張力(visual tension),那些可以豐富、延展畫面意義的元素,那些能迫使我們想像畫面的言外之意的事物」,雖然這段只是姊弟在討論如何完成他們的紀錄片,卻也很扼要地點出了奈莎瑪蘭那充滿視覺張力的作品風格:
大量使用手持鏡頭並以第一人稱的視角拍攝,讓觀者像跌跌撞撞地闖入奈莎瑪蘭的世界裡般,成為了踉蹌的獵物或伺機而動的獵人。而精準的場面調度,時時侵擾、侷限著觀者們的視野,使得我們不得不害怕潛伏在景框之外的恐懼,那些驚嚇的元素常躲在奈沙馬蘭的景框之外,每個陰暗的轉角、每個深不見底的樓梯、每個閉鎖的房間後面,他熟稔地安排畫面中的視覺張力,時時挑戰觀眾們對於畫面之外的想像力,將我們困於眼前看似平凡的景象,且不得不為了我們所無法預見之物而感到侷促不安。如此操弄人們對於未知危險的本能反應,奈莎瑪蘭所包裝、呈現出來的「恐懼」,便顯得十分自然、精緻且親密。
魔鬼藏在平凡裡
奈莎瑪蘭的故事,經常發生在如你我一般的平凡人們身上,例如生活於鄉下農地的一家人、公寓大樓的房客、拜訪祖父母的姊弟等等,電影的開頭都是他們原本各自生活在其平凡規律的世界裡,之後漸漸步入詭譎離奇的主軸,緩緩醞釀劇情的能量並在後段釋放出來。貼近現實的情境、人物設定使故事所能帶來的後勁更強,沒有突如其來的殭屍病毒災難、沒有知名驅魔人的介入,只有一群跟我們很相似的人遇上詭異的事件,不同於現下許多恐怖片從開頭到結尾都專注在「嚇你」這件事上奈莎瑪蘭的風格較偏向讓人們帶著不安慢慢地走進真正的「恐懼」裡,儘管這樣的風格評價不一,但筆者更欣賞這類型的恐怖片,因為可怕的電影嚇完可能就過去了,然而貼近生活經驗的恐怖片,更能在日常中留下影子,於特定的情境裡勾起我們對某些片段的恐懼記憶。《探訪》在這部分表現得十分出色,僅用再平凡不過的家庭拜訪作為題材,便延伸出一個充滿想像空間的詭譎故事。
以「日常生活」作為主題,《探訪》整部片的基調緊扣著寫實主義,包括拍攝手法採用類紀錄片的形式且全片未使用任何視覺特效,故事背景設定在單調無奇的鄉野小鎮,劇情內容也多圍繞在姊弟倆和祖父母的互動上,儘管這趟探訪之旅一再出現令人摸不著頭緒的詭異現象,敘事的主軸仍始終嘗試合理化這些異象,最明顯的部分就是,貝卡和母親都試圖用「祖父母的怪異行為單純是年紀衰老的正常表現」來解釋姊弟身邊一切的不對勁。種種以寫實取代魔幻、以理性解釋異常的安排,讓觀者宛如墜入一座佈滿掩飾的迷宮,無法摸透眼前的畫面是否真如我們所看到的表象般平靜無害。擺盪於畏懼懸疑以及理性解釋之間,直到電影的尾段,觀眾才能看清事件的原貌。奈莎瑪蘭在《探訪》中把寫實驚悚的風格發揮得淋漓盡致,藉由大多數人都熟悉的生活經驗,使影片跟觀眾更可產生連結,以此放大片中驚悚要素的效果,實屬近年少見的新穎之作。
--------------------------------------------------------------------------------------------------------------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歡迎來看看、聊聊:
https://www.facebook.com/JacksMovieNo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