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JackPug
(以下內容含部分劇透,尚未看過的讀者請斟酌閱讀)
24個凱文
影片風格的特色方面,《分裂》繼承了奈莎瑪蘭招牌的密室恐懼風格,而劇情本身則著重在人類心理的困境和蛻變。和小說《24個比利》有不少呼應處的本片,雖說是奈莎瑪蘭的原創劇本,但《分裂》仍捕捉到了《24個比利》的作品精神,那就是針對解離性人格障礙(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的討論與關懷。
解離性人格障礙在精神醫學及心理學界一直是個充滿爭議的議題,無論是障礙的成因亦或此人格障礙究竟存不存在,《24個比利》一書中即嘗試以精神科醫師、心理學家等專業的臨床觀察和觀點來為解離性人格障礙作澄清。《分裂》前半段與《24個比利》的內容最能產生共鳴,尤其描寫弗萊徹醫師四處奔走為解離性人格個案發聲、視病猶親的片段,以及凱文各人格間的衝突、面臨創傷事件的掙扎,皆真切體現出現實中此領域的工作者和病人們所面對的困境,《分裂》在此部分的敘事手法及內容十分流暢且精準,短短時間裡就在影片中演活類似《24個比利》中的深沉意涵。當全片進入尾聲時,奈莎瑪蘭還是忍不住好好「經營」了一番,把整部片的氛圍轉入魔幻的走向,雖然和筆者期待的不同,但奈莎瑪蘭魔幻式的結尾也並非不好,反倒在哲學上提供了另一層有趣的想像空間。
野獸或超人?
奈莎瑪蘭的作品總喜歡在結尾上大作文章,這些結尾常被賦予某些特殊的意義,舉凡角色的領悟、救贖或懺悔等等,《分裂》亦不例外。弗萊徹醫師在片中始終強調「賦權」的概念,認為解離性人格對個案來講,雖然是一種起因於創傷的防衛機制,不過也能將其視為一種人類「進化」的可能性,不應把解離性人格單純視為一種殘缺或障礙。弗萊徹醫師主張同理個案的創傷,肯定其人格的必要性是不可或缺的。「賦權」這個步驟在心理治療中是非常重要的,讓個案體悟到自己是有存在必要、有力量的,進而改善其復元的情況。然而在凱文身上一切並非如此順利,受環境的影響、生活中壓力事件刺激,過去的創傷經驗再次被勾起,痛苦在凱文體內日復一日的蟄伏成長,最後化成了一頭野獸。
「我教你們甚麼是超人。人類是應當被超越的。你們曾做怎樣的努力去超越他呢?」尼采在《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中這樣寫道。尼采《超人說》的背景是出自他對歐洲資本主義、基督教、統治階級的失望,因而提出:在一切價值崩壞之際,人類不可滿足於現下的安逸,應追求更高的存在,否則生命將顯得腐敗虛無。當時尼采認為西方世界的價值觀僅只是在拖累、殘害人類在生存上進步的潛能,因而鼓吹人必須通過一切考驗去追求超越現下的存在意義,徹底發揮活在塵世的可能性。從出世以來就持續受到的傷害、壓迫的凱文,對他來說,他的世界同樣是沒有任何信仰和準則的,只有弗萊徹醫師,始終肯定著他的進步、肯定他人格的價值,弗萊徹的賦權最終意外成為凱文內在那頭野獸的養分,使得凱文真正地「超越自我」,內在的野獸破繭而出為凱文在這世上受到的一切苦難做出反撲。凱文的蛻變和尼采的《超人說》有著令人玩味的相似處。《超人說》中同樣強調人必要經過磨難後才能成為超人,其中甚至亦提過超人應如野獸一般地存在,對同類保持友好忠誠,應付外族則凶狠無情。《超人說》這部分的論述與凱文蛻變的哲學意涵,以及他成為野獸後的行為原則,三者之間隱隱產生巧妙的呼應和連結。
大環境的冷漠、無知與敵意,致使原本已經殘破受損過的人再次支離破碎,全片結束後不禁讓人揣想如果凱文沒有變成野獸,他能成為怎麼樣的一個人?頗具天分的設計師?一絲不苟的主管?精通歷史的學者?亦或者以上他都能駕輕就熟?《分裂》的結局或許就是奈沙馬蘭為受創之人發聲的魔幻寓言,面對傷者我們應伸出援手,面對未知我們需嘗試理解,以抵禦人性盡頭那藏於黑暗的巨獸。
「人是一根繩索,繫於禽獸與超人之間,凌駕於深淵之上。」-尼采《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歡迎來看看、聊聊:
https://www.facebook.com/JacksMovieNo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