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ff專欄 / 《當他們認真編織時》:荻上直子生涯突破作

2017/02/20|專欄評論
by Buff
文/ Buff

一大早九點四十五分的媒體放映,不意外的只看到稀稀疏疏的二三十人,跟熱鬧滾滾的主競賽片沒得比。荻上直子籌備近五年的新作《當他們認真編織時》入選了今年柏林影展的「大觀」單元(Panaroma),而這也是她第四次來到柏林。這位以「療癒系電影」著稱的女導演,之前導過諸如「海鷗食堂」、「樂活俱樂部」等帶點古怪、溫暖動人的小品,但最近幾年的作品似乎愈見乏力(2010年的《廁所》(未在台灣正式發行)及 2012 年的《吉貓出租》),感覺得出來導演自身的能量已經到了極限。

沉寂了五年後,她的新作《當他們認真編織時》描述小女孩小友因母親突然離家出走,使她開始了跟舅舅牧生、牧生的女友凜子的共同生活。小友初次見到凜子時發現「她」其實是一位跨性者,一位在小友這個年紀尚不能理解、甚至是帶著些微厭惡態度去對待的人。

她聽班上同學說班上的其中一位男孩喜歡男生,於是她也一起討厭他,沒有原因地。小友對於性少數不友善的態度多半來自於同儕壓力,她並不真的了解他們,直到遇見了凜子。超級新星柿原琳佳用近乎完美的演技詮釋了小友從一開始對凜子好奇又帶些微厭惡的態度,逐漸轉變成一種對「母性」的依賴與眷戀。與小友離家出走的母親不同,凜子一肩扛起照顧小友的責任,從做卡通便當、梳頭、教她編織等等,甚至是母親對女兒的身體啟蒙教育(胸部發育),導演都用溫柔動人的筆觸描繪。

一位從男性變成女性的跨性者,可以成為「母親」嗎?「母親」的定義又是什麼呢?荻上直子在片中反覆辯證的、重新想像的「家庭」這一概念,拳拳到肉,既不過於煽情也不流於浪漫化,的確突破了她以前電影的治癒小品感,轉而深入叩問日本社會對性少數的態度,贏得本屆柏林影展泰迪熊獎的特別評審團獎實至名歸。

《當他們認真編織時》並不是一部「不一樣又怎樣」的作品,它真正要說的是「每個人都是一樣的」,人要先是一個「人」,之後才成為「男人」或「女人」(暫且不管男人、女人的定義),成為「父親」、「母親」。這樣的一部片,不應該也不能夠以任何方式禁止或減損它的能見度。

相關新聞

留言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