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詭屋》(The Cabin in the Woods)在 2012 年上映時被片商包裝成一部「很不一樣的驚悚電影」,在許多預告文案中都可以看到本片試圖去挑戰觀眾過去幾十年觀賞青少年恐怖片的經驗,畢竟從 1996 年《驚聲尖叫》(Scream)開始,凱文威廉森(Kevin Williamson)式的編劇走向就是從開始到結尾,都將兇手的真面目藏在眾多角色之中,而劇本也透過台詞去檢討、諷刺好萊塢電影老套的公式化窘境,然而事過將近 20 年,此類型電影很明顯的已經變不出新把戲,《詭屋》又能有什麼樣的能耐再次把「顛覆想像」的招牌端出來?(
以下文章有劇情透露,請斟酌閱讀)
[caption id="attachment_82470" align="alignnone" width="1920"]
1996 年上映的《驚聲尖叫》開創了一波「猜兇手」恐怖類型電影風潮[/caption]
2007 年《變形金剛》(Transformers)在戲院上映時前面播出了一個令人匪夷所思的預告,沒有片名、沒有卡司,畫面也不是正統的電影攝影機所拍攝,最後只出現了 1-18-08 的字樣,這是《科洛弗檔案》(Cloverfired)第一支前導預告,而這部片的編劇
朱高達(Drew Goddard)即是《詭屋》的導演,對於新型態的類型電影劇本總有著令人驚豔的點子,他與《復仇者聯盟》(The Avengers)導演喬斯溫登(Joss Whedom)非常高明的在《詭屋》當中解構了過往恐怖電影的元素,破壞之後又重組,然後更厲害的點在於,你非常可能沒有發現,這是一部貨真價實的「後設電影」。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vNkGm8mxiM
我們曾經透過麥可漢內克(Michael Haneke)的
《隱藏攝影機》(Caché)解釋「後設電影」,然而用簡單的說法就是「在電影當中呈現出拍攝電影的過程」,所以《詭屋》最厲害的手法不是重新檢討那些陳腔濫調的嚇人鋪陳,而是他更將這些嚇人設定的目的 — 取悅觀眾放進電影裡頭,也就是說故事當中的五個主要角色、操控殺人事件的神秘組織,都只是在進行一場「為了取悅觀眾而開拍製作的恐怖電影」過程。
[caption id="attachment_82469" align="alignnone" width="849"]
《隱藏攝影機》整部片都在找尋是誰在偷窺,但最後才發現架設攝影機的一直都是觀賞的觀眾,在偷窺一個中產階級家庭的隱性問題[/caption]
是的,所以故事裡神秘的組織口中一直懼怕的「老大」,其實就是正在看著電影的我們,市面上有不少分析文章會認為這樣的安排是有關於「光明會」的影射,在於此文化符號在電影當中是顯而易見的,不過回顧《詭屋》的劇本架構,大概分兩條支線,一為五名大學生為主的探險組合,一為幕後主使的未知組織,前者是個典型的恐怖片公式,年輕貌美身材佼好的男女,當中有壯碩無腦的壯男,美豔花癡的性感美女,對比另一對害羞木訥的伴侶,加上一個只顧著抽大麻的痞子,前往一個森林小屋,路途上會遇到一些「調頭」的契機,加油站的怪人就是最明顯的例子,而這個例子也在電影後面被重提,認為電影角色總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caption id="attachment_82471" align="alignnone" width="1416"]
恐怖電影出現這種詭異的角色,往往就是在暗示「之後的路將會充滿血腥」[/caption]
另一方面穿著實驗服的工作人員就像是電影劇組,處心積慮的希望觀賞電影的觀眾能夠滿意每一次的安排,但有趣的是,整個機構的運作模式似乎只是一個排列組合的輪迴,間接諷刺的好萊塢體制近年捨棄原創故事的現象。
[caption id="attachment_82467" align="alignnone" width="1920"]
什麼妖魔鬼怪出現在電影,好像也只是一個輪迴而已。[/caption]
當規則被破壞,角色走出文字(劇本)活出靈魂,整個體系都會隨之崩壞,製片身兼編劇的喬斯溫登有沒有在透過這個概念,傳達他多年在漫威影業工作下的心得?畢竟雖然兩者算是好聚好散,而喬斯也為這間公司帶來巨大的財富同時打下良好的地基,也因此,電影最後那個「衝出地心」的大手,除了代表了不免的觀眾外,是否也比喻掌控一切的「製片出資方」?不過不論是哪一種,《詭屋》都是一個值得細細品味、仔細抽絲剝繭研究的後社精湛之作。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L1VrbSK0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