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Sebox
由史蒂芬史匹柏(Steven Spielberg)執導的戰爭電影《搶救雷恩大兵》(Saving Private Ryan),是許多人心目中最棒的電影之一,而電影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除了湯姆漢克斯(Tom Hanks)令人動容的演技之外,開場的 24 分鐘也是大家討論相當激烈的一場戲,不僅因為跟二戰時登陸奧馬哈海灘戰役致敬,更因為史蒂芬史匹柏的導演手法打造了一個高度張力的戰鬥場面。
最主要的手法就是讓觀眾與士兵們站在同一陣線上,在登陸艇上面慌張無助的士兵們,毫無預警地被攻擊,擠成一團的美軍只能看著自己的弟兄們死去,觀眾也跟著一起進入悲傷的氛圍。要營造這樣的環境,史蒂芬史匹柏必須要讓整場戲既混亂卻又前後連結,在觀看的人還沒來得及處理大量的暴力與死傷鏡頭之前,必須要有一條清楚地電影故事線,貫穿隨機且混亂的畫面組合。
史蒂芬試圖消除兩個對觀眾產生距離感的可能性,透過主觀的鏡頭消除觀眾跟演員們的觀點差距,讓觀眾直接進入這場戰鬥中。另一個作法是承襲自 1945 年的紀錄片《聖彼得之戰》(The Battle of San Pietro),史蒂芬發現導演約翰休斯頓(John Houston)多數使用低姿態鏡頭,主要原因是在戰場上要保護自己的最佳姿勢就是低姿態,史蒂芬透過這樣的技巧讓主觀鏡頭看起來更佳真實、更加主觀。
《搶救雷恩大兵》在開場的 24 分鐘裡面,總共有 200 個鏡頭,也就是一個鏡頭平均使用了 7.2 秒,而史蒂芬又是一個非常精準的導演,所有的鏡頭運動都必須要有動機與理由,從這個影像分析中我們可以更了解,一個鏡頭所包含的遠景、近景、特寫或是插入鏡頭,都是讓讓體氛圍更加緊繃的助力之一。
快來看看由 Nerdwriter1 製作的影像分析,從鏡頭、導演手法來解析《搶救雷恩大兵》如此經典的第一場戲,該團隊不僅找出史蒂芬史匹柏致敬的電影作品,更分析史蒂芬是如何透過這些基礎發展出自己的敘事技巧,讓觀眾一次又一次在觀看這場戲時發現更多的細節,也更對這部電影感到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