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釜山影展《Arrival》:感性贏了理性那一面

2016/10/08|專欄評論
by JeanLin

文/Jean


加拿大導演丹尼斯維勒納夫(Denis Villeneuve)繼《烈火焚身》(Incendies)在國際上打響知名度後,又陸續帶來了多部優秀作品,從《私法爭鋒》(Prisoners)、《雙面危敵》(Enemy)到《怒火邊界》(Sicario),都一再展現了有趣的視野,今年最新作品《Arrival》挑戰科幻題材,無疑又是一部野心之作。


《Arrival》改編自華裔作家 Ted Chiang 的小說著作〈Story of Your Life〉,主要描述地球遭受到不明外星物體入侵,在無法辨別對方是敵是友的情況下,軍方找來了艾美亞當斯(Amy Adams)飾演的語言學教授 Louise 來與之交涉,另外一同加入研究調查的則是以科學理論為基礎的物理學家 Scott,由傑瑞米雷納(Jeremy Renner)飾演。


「語言是文明化的象徵」,兩人透過文字與動作展現來跟外星生物溝通,並且以科學方式來分析對方的文字組成意義,逐漸歸納出它們來到地球上的用意。在此片中也可以看到許多經典科幻電影的元素,顛倒的重力磁場、像是人手般的觸角、造物主概念、心靈溝通等,當然不可或缺的還有丹尼斯維勒納夫最擅長的當頭棒喝大轉折。除此之外,冰島配樂師尤翰尤韓森(Jóhann Jóhannsson)的譜曲,以及攝影師布萊德福特楊(Bradford Young)的鏡頭,都打造出與多數科幻電影冰冷、末日場面有所差異。在理性的決策之外,更加著重在感性的交流;在懸疑氛圍下,更傳遞出一絲溫暖的希望。


科幻電影一向是對現實世界的警示或批判,在丹尼斯維勒納夫的安排下仍有許多值得深思的問題,親情至深的羈絆、理性與感性的衝突,人類的人性究竟是與生俱來或是被賦予的?然而此片在國際情勢的呈現上,一樣有著令人敬謝不敏的刻板印象。中國或俄羅斯就是為己私利企圖展開攻擊,而美國就是為顧全大局、維持世界和平的最大功成。再加上先前宣傳海報誤植上海東方明珠塔至香港維多利亞海港的荒謬錯誤,讓人看到最後只有不耐。


arrival_ver13_xlgarrival_ver14_xlg

相關新聞

留言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