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dion專欄 / 《大顯神威》:豬哥亮電影的原罪

2016/08/24|
by Odion
文/ Odion

2011年豬哥亮以《雞排英雄》前進大螢幕,隨即衝出亮眼的票房。接著以幾乎每年一部的速度拍攝電影,《大稻埕》、《大尾鱸鰻》、《大囍臨門》、《大尾鱸鰻2》。自《大稻埕》開始以豬哥亮為電影核心的拍攝方式確立,豬式笑話的黃色低俗、玩弄同音異的玩笑等綜藝式的橋段設計,逐漸佔據了電影節奏的主要位置。

雖然部部賣座破億,但在年輕族群活躍的網路社群始終砲火不斷,逐漸演變為「豬哥亮電影」=「爛國片」的印象,導致許多觀眾產生先入為主、未看先罵的觀影心態,同時這類喜劇台片也在網路社群中成為台灣電影的既定印象。自此「豬哥亮」三字背起了台灣電影的十字架,只要罵台片一定要罵豬哥亮,兩者已經是一種密不可分的關係(但其實還是有很多優質台片)。

《大顯神威》堪稱豬哥亮電影票房的重要指標,這是其主演的電影作品中首度進軍熱門的暑假檔期,遭逢了豬哥亮復出以來最大的票房挫敗。然而在網路評論一片撻伐之際,更應該冷靜地拋下過去對豬哥亮作品的印象。平心而論,《大顯神威》無疑是他復出以來完成度相對高的作品,放置在今年「台灣電影新爛潮」元年爛片齊發的狀況,更可以說是一部誠意之作。

《大顯神威》一舉改善了先前作品過度綜藝化、橋段化、單元化的弊病。雖然依然有大量的豬式笑話,但這次往往點到為止,不至於全面的下流化,同時過去瘋狂飆髒話的情況也不復見。豬哥亮的演出回歸服務電影劇情,而不是他的歌廳秀電影版。

故事流暢的講述了30年前歌廳秀的黃金年代發生的慘劇,冤死女鬼與豬哥亮因此結下不解之緣。乍聽之下是一個非常老梗的故事,但在相當程度的在地化後不至於有過度濃厚的老梗味。故事的設計也相當程度的在歌廳文化、賭博等劇情設計上,與豬哥亮本人生命經歷產生呼應(雖然他永遠是在演自己)。

但同時亦無法忽略,電影部分配角過於扁平與角色心境的轉折單薄,主線副線的劇情設計都算合理且有趣,然而在兩線的整合上稍嫌乏力,以至於部分角色可有可無,但在豬哥亮與林美秀的表演支撐下也算中規中矩。另外整體剪接節奏忽快忽慢也略略影響了觀影感受。本片除了劇情還算完整外,在特效與美術設計上亦有一定程度的努力,不至於顯得尷尬。

喜劇電影不見得就是低俗沒品,台灣電影勢必需要更多精緻的喜劇作品,即使目前台灣喜劇依然離這個目標非常遙遠。

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MovieXMusic/

相關新聞

留言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