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Sebox
電影在錄音機發明之後有了全新的表現方式,不論是以對白取代字卡、催化氛圍的配樂,抑或是另有所指的特殊音效,都讓電影透過視覺與聽覺給予我們更多的想像空間。不過除了我們認知的對白以外,有些電影擅長利用「沉默」作為戲劇張力的推進力,正所謂「此時無聲勝有聲」,在某些特殊的情境底下,抽掉對白的聲音更能呈現出超越平常視聽經驗的效果。
影像創作網站 Fandor 的一名會員,製作了一支 5 分鐘的短片《當文字在電影中失去意義時》(When Words Fail in Movies),匯集了這些在聲音上特殊設計的電影橋段,帶我們剖析這些橋段想要表達的含意。
最經典的莫過於《畢業生》(The Graduate)中的一個橋段,當達斯汀霍夫曼(Dustin Hoffman)穿著他的畢業禮物:一套潛水裝,走進充滿焦慮、困惑等複雜情緒的派對時,他透過潛水衣的觀景窗看著這一切荒謬的事件,耳中只聽的見自己的喘息聲,最後一鼓作氣跳進了游泳池中,象徵了每一個還沒找到方向的畢業生,在眾人的期望底下彷彿自己被孤立在潛水衣中,眼看著世界的轉動卻無法融入,只有自己聽的見自己孱弱的呼吸。
在《2001: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中,我們看見太空人正在秘密的對話,在 Hal 9000 的監督底下,我們似乎變成了不想被告知的對象,只看見演員們的嘴巴在動,卻不知道究竟在說著什麼樣的祕密,營造出一種被監控、有陰謀的氛圍。
王家衛導演的作品《花樣年華》中同樣也有特殊的聲音設計,最後梁朝偉飾演的周慕雲獨自到了吳哥窟,在吳哥窟的古廟中把想要告訴蘇麗珍的祕密說給牆上的洞聽,我們看見了梁朝偉正在說話,卻無法得知他究竟說什麼,同樣的形式底下卻有截然不同的感受,這場戲則成為了我們感受故事角色的憂傷的媒介。
電影最有趣的一點就是「蒙太奇」(Montage)。「蒙太奇」並不單純代表剪接,而是如何利用不同的元素,重新排列、組合,賦予其全新的意義,而這些橋段就是最好的範例。在台灣電影仍然多數透過離奇的對白、艱澀的自白或是過於文字性質的表達方式講故事的同時,這個短片或許可以成為現今多數台灣導演最好的教材:如何透過影像說故事,而非文字。
完整片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