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電影在劇情與角色之外的部分,卻讓人印象頗深。因為透過畫面和音樂,彷彿更能夠帶觀眾進入那個時空,回到村上春樹的青春時代-也是小說的背景與人物的心境發生的那個時代。就像是川本三郎《我愛過的那個時代》也改編成電影《革命青春》(My Back Page)所講述,那是一個被學運改變的時代。當時大部分的人被「革命」的氛圍感染,想要衝撞什麼、改變什麼、開創什麼。《挪威的森林》正是在這樣時代氛圍底下,獨立發展出來、非常個人的情感故事-是李屏賓鏡頭下孤寂的山林,也是披頭四「挪威的森林」歌詞裡「心怡的女孩在睡夢中消失」的悲傷故事。主角孤獨而疏離,遠在時代之外。
以前看的時候,感受到較多人物之間的關係流轉、情感與身體不能適合的痛苦以及無法為對方做些什麼的無力感。這一次重看則更多注意到故事對「性與死亡」的描寫。當代精神醫學重量級人物歐文.亞隆(Irvin D. Yalom)認為「與死亡面對面」的經歷,讓人思考「存在」的問題,使人更專注當下、看重親密關係,甚至改變人對「生命」的看法。(參見《凝視太陽(Staring At the Sun)》)。拉開距離,從遠一點的角度來看,《挪威的森林》其實是一個「與死亡面對面」的故事-渡邊、玲子陪伴直子,經歷她的痛苦與死亡,並決定要繼續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