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2016年坎城影展電影筆記(一):一種注目開幕《Clash》、肯洛區新作《I, Daniel Blake》

2016/05/13|專題報導
by JeanLin
文/Jean

一種注目單元開幕片:《Clash》(Eshtebak)

在第二次追加片單中才公布入選為一種注目單元開幕片的《Clash》是埃及導演 Mohamed Diab 的第二部長片作品,內容主要描述在 2013 年被稱為埃及政變時期的狀況。

因「阿拉伯之春」延燒的 2011 年埃及革命推翻了長期一黨專政的穆巴拉克(Mubārak)獨裁政權,也因此誕生了埃及的首位民選總統穆爾西(Morsi),然而在上任之後,穆爾西陸續頒布了許多新的法令引起軍方及人民不滿,因此在穆爾西上任一週年當天,埃及人民不分宗教信仰、男女老少、高貴貧賤紛紛走上街頭,要求穆爾西下台。

有過 2011 年的經驗,當然民眾不可能再讓自己的未來走回頭路,而導演將這個期間濃縮成一天的故事,更把整個事件的場景只透過一台貨車呈現給觀眾,從密閉空間中被當作犯人的民眾互動反應出真實世界的樣貌,雖然時有衝突,但面對危難仍然互相扶持,有憤怒也有歡笑,然而廣闊的天空似乎只侷限在鐵窗看出去的範圍。

thumb_1854_film_main_big

主競賽片:肯洛區(Ken Loach)《I, Daniel Blake》

已經入選主競賽片超過十次並拿下三座評審團獎的英國導演肯洛區在今年坎城影展帶來了最新執導作品《I, Daniel Blake》,如同過去作品所關心的,此片以小市民的福祉為主軸。故事主角 Daniel Blake 是一名木匠,但是因為健康問題需要醫生許可才可以繼續工作,因此他去申請了失業補助,同時也參加了就業輔助的課程,然而卻在醫院與輔導中心各種迂迴的規則中不停打轉,終於讓他失去了耐心。

而除了 Blake 之外,故事人物還包括在輔導中心遇到獨自帶著兩個小孩的單親媽媽 Katie,住在隔壁兜售廉價盜版球鞋的黑人少年 China,以及想幫助他卻無奈的輔導中心職員、做事一板一眼的中心主管等等,有些橋段看似誇張,但也確實是正發生在你我身邊的事實。

許多需要幫助或是救濟的人士因為不了解繁文縟節的程序而放棄或是喪失機會,然而本該幫助人民的單位卻不知變通死守默規或是互踢皮球,問題不但沒解決,甚至還可能因此讓真的有困難的人走上絕路,完全失去了為人民服務的宗旨。

《I, Daniel Blake》雖然呈現出許多非常殘酷無情的社會現實,但也透過 Daniel Blake 這個角色呈現出希望。同樣需要收入過生活的 Blake 無條件對 Katie 伸出援手,跟 China 之間忘年的友誼,都讓我們感受到這個社會還是有溫暖的一面。而最後一句台詞「I, Daniel Blake. I’m a man, I’m a citizen. Nothing less, nothing more.」簡潔有力的聲明很沈重卻也相當貼切,我們都只是一介小民,僅此而已。

thumb_1370_film_main_big

相關新聞

留言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