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是世界金融中心,其中的各種勾心鬥角與不可告人的內幕,是改編成電影的最佳題材;多年來好萊塢各種類型電影都曾以金融故事為主軸,拍攝出具有戲劇張力和娛樂效果的作品,雖然一般觀眾多為霧裡看花,但也有不少案例成功的以簡單的故事、深入淺出的手法,解析近代支配世界經濟的重要產業,HypeSphere 帶大家一起回顧!
《華爾街》(Wall Street),1987 年
如果注意導演奧利佛史東(Oliver Stone)的歷年作品,他其實非常喜歡用一個獨特的角度批判美國當代歷史,稱他為「陰謀論導演」也不為過,他在 1987 年的作品《華爾街》就用了一個非常具有批鬥力量的觀點、但又不失娛樂元素的呈現 1980 年代或是當時華爾街的縮影,以本片最經典的台詞「沒有比『貪婪』更好的詞語了」來諷刺華爾街生態對於金錢的崇拜,也因為這種過度的金錢遊戲在未來幾十年延伸出各種影響全球的金融問題。
《華爾街之狼》(The Wolf of Wall Street),2014 年
美國傳奇導演馬丁史考西斯(Martin Scorsese)與李奧納多迪卡皮歐(Leonardo DiCaprio)再次合作的《華爾街之狼》猶如「華爾街版的四海好兄弟」,以一個成功金融家的故事起頭,看他如何從無到有建立具有爭議、瘋狂但是巨大的帝國,再一步一步的走向衰敗與滅亡,這部片完整表達了要在華爾街生存所要具備的「狼性」,以及「三寸不爛之舌」,該如何有邏輯、有因果的「說服」,是在這個快速、競爭力十足的競技場生存必備的技能。
《搶錢大作戰》(Boiler Room),2000 年
這部卡司包括了班艾佛列克(Ben Affleck)、馮迪索(Vin Diesel)以及喬凡尼瑞比西(Giovanni Ribisi)的電影,描述主角在不知情的情況下進入了一間名為 J.T. 馬林的證卷公司,不過它不在華爾街而是位於長島,刻意炒作沒有未來性的上市公司,賺取高額的紅利,讓股票經紀人口袋飽飽,但是投資人一貧如洗,有點耳熟是嗎?沒錯,這樣遊走法律邊緣的詐騙手法,與《華爾街之狼》幾乎一模一樣(連公司的地點也都相同),一樣利用投資者對金錢的貪婪以及經紀人的三寸不爛之舌說服那些中產階級,完整示範了「電話行銷」的邪惡藝術。
《大賣空》(The Big Short),2015 年
集結克里斯丁貝爾(Christian Bale)、史蒂夫卡爾(Steve Carell)、布萊德彼特(Brad Pitt)以及萊恩葛斯林(Ryan Gosling)的經融電影《大賣空》可說是近年來最大膽、具有心意且執行完整度相當高的佳作,一樣以 2008 年次級房貸為背景,描述一群遙見事件即將爆發的經紀人,在良心與現實彼此之間的拉扯,看著多少邪惡經紀人肆無忌憚的販售 CDO 給那些不知情的老百姓,看那些銀行高階人員如何輕忽次級房貸的不穩定性,以及看那些環環相扣的經濟體是如何分崩離析,卻無人受到真正的制裁。它有趣卻殘酷,手法創新卻沒有距離,是金融電影的全新里程碑。
《美國殺人魔》(American Psycho),2000 年
上述電影幾乎都是描述經濟體所造成大環境的影響,不過鮮少有刻畫華爾街人物內心像《美國殺人魔》如此精闢又「變態」的,這部電影當年在台灣上映時,因為票房的考量,在行銷手法上以虐殺電影為主軸,不過實際上克里斯丁貝爾飾演的貝特曼在各種超乎社會道德倫理的行為中,是要傳遞在這個行業因為對金錢的追逐而逐漸扭曲的內心,間接的營造出在這個金錢遊戲、追求完美之外,人心的孤寂和空洞。
《金錢怪獸》(Money Monster),2016 年
由金獎影后茱蒂福斯特(Jodie Foster)執導、集結喬治克隆尼(George Clooney)與茱莉亞羅勃(Julia Roberts)的《金錢怪獸》精明的以一位「財經名嘴」為起點,帶出美國金融醜陋的真相,市井小民們抱持著那渺小且易碎的發財夢,看著電視節目上的主持人口若懸河、對某些股票做出不具保證責任的預測,促使他們紛紛投入畢生積蓄,可惜這只是華爾街金錢遊戲中的一個小環節,《金錢怪獸》更大膽點出位居高層的決策者如何利用不為人知的操作方式剝削底層小股東的利益,再粉飾太平、安然退場,讓這部作品在優秀的卡司、明快的節奏中,保持著商業電影的娛樂感,同時能對現今金融問題做出有力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