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文怎麼了》:從影像到文字
幾聲槍響後,北捷無差別殺人事件主嫌鄭捷,靈魂離開肉體,而我們再也無法從他身上探尋到些甚麼。
每次聽聞這類事件總是會想起《凱文怎麼了》。即使知道電影的效果,是來自演員的演技增強戲劇張力,但仔細觀看飾演凱文青少年時期的伊薩米勒(Ezra Miller),戲中的表現還真的有那麼點像新聞照片裡,鄭捷的眼神。
我們都不曉得他們在想什麼。也因此造成社會大眾慌亂,認為除去害蟲就能夠撫平寄生在社會中的各種問題。而事實真是如此?
以單純欣賞一部作品的眼光來看待《凱文怎麼了》,即使影像、文字是相去不遠的題材(畢竟電影是改編自小說),雙方(導演和作家)將材料處理地恰到好處又不失其風味。
先說影像吧。觀賞電影時,觀眾成為了旁觀者;平常看新聞的那種「凱文怎麼了?」的疑問感、凱文、家人和受害者父母間眼神與肢體透露出的緊張氣氛,縈繞在觀賞電影的每分每秒。視覺上鮮血般的紅色(母親在西班牙參加番茄節、事發後受害者父母在凱文家門口潑灑的油漆)、插入曲調輕鬆愉悅的歌曲,都是繃緊故事節奏這把弓弦的強勁力道。
文字的世界,讀者則是進入到由母親為視角的敘述內。比起影像裡旁觀者的角色,文字讀者成為母親的隱形好友,一同深入凱文這一家的家庭生活。孩子的教養、父母內心的想法、婚姻生活中因孩子而起的衝突…文字誠實地敘述了在影像中看不到的面向,尤其是母親的想法,和母親觀察到的,凱文的想法。
母子的個性十分相像,在自己信奉的教條上尤其倔強,也許因此同性相斥,彼此總是沒好臉色看。我想起新聞報導所說「判定無教化之可能性」,鄭捷若活得夠久,說不定會如凱文般,最終向母親坦承,對於自己的所作所為有些動搖和不確定。
我們還是無法得知他們到底在想什麼?
無論是文字敘述、影像呈現,他們的想法無法如此輕易揭穿,甚至連他們自己本身也都很迷惑。每每事件發生,排山倒海的責難奔馳而來,皆是由家人的角色背負。也許他們可怕的人格是家人所塑造、也許是家庭之外的環境所造成,成因複雜。如同影像版和文字版的《凱文怎麼了》,觀眾和書中的母親,都無法給出凱文為什麼會變成這樣的正確解答。這樣的犯人,已經成為整個社會的共業;除了補救措施的刑罰手段,這部作品更帶著讀者一同思考,從孩子的教養、父母的態度,來盡量避免創造出一個又一個的凱文。
個人部落格-租片狂的異想世界:http://dvdcrazyfan.blogspo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