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牧人生》你必須離開對吧
Now Playing
Epilogue - Ólafur Arnalds
「獻給那些不得不離去的人。我們路上見。」- Chloé Zhao
已經快忘記上一次因為一句台詞被引爆鼻腔是什麼時候了。《遊牧人生》不是你的典型好萊塢電影,也不是典型的三幕式起承轉合公路電影,它整部作品甚至稱不上是有劇情。它是一種特別的紀錄片,療傷止痛的紀錄片,紀錄著即便是在當今科技發達的世界上,仍然活著這麼一群人,一個民族,在看不見盡頭的道路上,觀眾透過鏡頭窺探他們的相遇,他們的離去。
故事講述2008年金融風暴後,許多人失去工作、失去家園,不得不開始四處流浪,而 Frances McDormand 所飾演的女主角 Fern 則是在2011年經濟大恐慌,因為工作的石膏製造工廠停止作業,整座曾經因蓬勃產業而搭建的城鎮就此沒落,於是踏上了到處打零工維生、居無定所的公路之旅。
這個世界上有兩種人,天生擅長與人打交道的,與為了生活不得不與人打交道的,還有一種人,是擅長道別的。天性群居的智人多半屬於前二者,因為第三種人通常默默被築建的社會遺忘。為了追求更穩定、更健全的生活方式,放棄了「可能有更多自由」的選項。這是一種妥協嗎?也許這不是電影向觀眾有意識丟出的大哉問,但每每看到《阿拉斯加之死》這種作品時,不免想像如果自己也放下這一切,會過上什麼樣的生活。
導演趙婷調教素人演員的功力讓人驚嘆不已,很難想像除了 Frances 跟 David Strathairn 是資深專業演員之外,小小的黑盒子螢幕上出現的都是活生生的「遊牧民族」,而當片尾參與名單緩緩出現人名,正是情緒順之潰堤之時,因為你清楚明白,在某種不可言喻的層面上,你參與了他們的人生。這些不論有否事先安排的劇本,亦或親身經歷真實故事,都是他們曾經存在過的證明。
有些人看到這,或許會覺得「喔,所以又是那種洗腦觀眾放棄這一切的電影」。不,這絕對不是作品的本意,本來就沒有——不論在物質上還是精神上——對於任何一種生活方式進行批判與比較。導演所做的,不過是利用醞釀了數十年的說故事底蘊,試著用鏡頭盡可能地捕捉在當今人類社會中不容易被看見的,在「堅持」與「放下」掙扎之間,另一種可能性的尋覓。
而這終究是一個關於「放下」的故事,不論以「流浪者」亦或「定居者」的角度來看。赤腳步行了大半輩子被這所謂的「努力工作賺錢」枷鎖綑綁著,直到打開自己的401K帳戶,發現退休金額不過只是一條名為「時間洪流」的過譽笑話中的一個小小笑點。比起品嚐到頭來未曾真正擁有過自由的悔恨,至少曾經在夏日煦光下踏進清冽河流,看著手上的溪石妄想著頃刻擁有全世界,意識到也許這不是最好的結局,但至少那一個瞬間僅屬於自己。
當電影收音師 Michael Wolf Snyder 因為憂鬱症在金球獎前夕結束了自己 35 年的生命時,我們即便知道世界失去了一位熱愛創作的電影工作者,又何來資格去評論一個人在最後的時刻對於生命的選擇,他是否自私?更何況我們再也沒有辦法進入他的內心,去窺探他真實的想法,也許這何嘗對他來說不是最好的解決辦法?
寫到這,赫然想起大概在兩年前巧遇的一部中國攝影師李扬的作品,名叫《404 Not Found》,就是那句你在瀏覽器上「很抱歉,找不到該網頁」會跳出的系統訊息。
《404 Not Found》官方網站:http://liyangphoto.com/
代號「404」是這座官方地圖上至今仍然找不到的,卻是先輩們徒手在汗水與戈壁大沙漠中建立起的城市遺址之名。404在1950年代因為國家政策,曾經召集了5萬人民居住,集結了各地最優秀的核武科學家、技師、廚師、老師、醫生⋯⋯,他們未曾離開,亦埋葬於此。
城鎮最終在2000年逐漸沒落,居民離開此地,留下斷垣殘壁。身為第三代居民的李扬回到此地時,殘破不堪的幼稚園、學校、公共澡堂映入眼簾,對他來說,一切是如此陌生,同時卻又如此熟悉。他所拍攝的《404 Not Found》,是這座城鎮唯一存在過的證明。
人們常說,人去樓空,漏了下半句沒問,他們都去哪了?
寫到這,大概也知道為什麼這部作品獲得如此青睞。要說政治意味也好,人道主義角度也好,也許,我們真的花了太多,太多的時間,在號稱連結人與人的社群媒體與深不見底的腥羶色即時醜聞,嚴然忘記了即使再累還是要把時間留給自己,留給自己所愛的人。比起因為什麼原因流浪已經不再重要,來自各地能夠駐紮於一處、圍靠營火的游牧者們,我們現代人類所做的,不過就是整天上班下班打卡回家。
看著身邊成功的親朋好友,我們始終畏懼著自己是否失敗地一蹋塗地,迫使奮不顧身地窮極一生去追尋某個偉大夢想或某個終極意義,而當我們真的追到了彩虹的盡頭,發現不過是繞了一個大圈子,因為這一切的意義,早就已經存在於一路上,命不命定也已不再重要,我們所見之人事物。到頭來,你終究必須離開,其中也沒有什麼宇宙真理,就只是你有沒有「準備好活著」,僅此而已。
獻給那些不得不離去的人,我們路上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