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資風暴:劍橋分析事件》:在個資數據之外,最重要的是什麼?
2016 年川普當選美國總統的時候,英國喜劇演員湯姆沃克(Tom Walker)創造的虛構記者角色強納森派(Jonathan Pie)釋出了一個影片,論述川普勝選、英國脫毆等國際政治現象來自於「左派的暴力」,強納森認為倡導自由平等的左派力量分化了選舉的選項,讓階級與不同的意識形態無法對話,造成對票的目的是在於憤怒與「反對」,並不是「認同」;然而,這兩個 2016 年世界最重大的選舉結果確實震驚了世界,在強大的對立力量下,背後其實透過了一個新穎的方法點燃了這個火苗,讓正統新聞之外的憎恨內容(或我們就是稱為假新聞)成為了左右最終結果的重大原因,這是「劍橋分析事件」。
《個資風暴:劍橋分析事件》(The Great Hack)的英文片名並沒有那麼複雜,直譯就是「高明的駭客行動」,這間公司透過個人數據的累積與分析,為每一個個體創造了一個客製化現實,餵養他們想要給他們看到的內容,這樣的思維其實也來自他們團隊內的政治說客體質,簡單來說,就是用高科技的方式玩選舉遊戲,紀錄片對於整個過程有深刻且精準的記載,不是我在這篇文章想要討論的重點,畢竟在 2019 年的現在,我們所使用的每一個科技產品、社交通訊軟體,已經無孔不入的在監視、收斂然後輸出給需要的廣告主,二次行銷、追蹤式,要避免這件事就讓自己回到 80 年代之前,只是我們都知道這是非常困難的事情,因此這片提出的哉問可能更大於這個。
到頭來,我覺得這部片的重點在於如何當一個擁有獨立思考的閱聽人,這也是我認為在資訊爆炸的社群年代最需要被強調的,我認為要當這種人就是永遠都扮演好你自己思想的在野,如同片中最後的問題「我能被操弄嗎?」就算是我們理所當然的意識形態,也很難去除這樣的疑慮,因此多用不同角度去觀察、蒐證、情蒐,多方理解、多元思考,在這個已經無法避免個資數據被再利用的時代,降低「被操弄」的數值,是很重要的。
電影當中的反派也有他的理由和動機,只是敘事的方式讓觀眾以為他的惡是普世的,一樣,這部片當中也透過一些敘事的方式讓亞歷山大尼斯(Alexander Nix)看起來是個反派,但在義正嚴詞的紀錄片觀點之外,要符合「我們不被操弄」的要素,也許就是去理解劍橋分析當初成立的原因以及他涉及政治操盤的手法與動機,脫毆和川普當選對國際社會的影響是好是壞?我想多少也有像片中聽證會裡質問凱洛(Carole Cadwalladr)的媒體:你的報導目的是否有政治傾向?這是我覺得這部紀錄片高明的地方,它有它的立場,但同時也會丟出很多疑問,建立閱聽者、讀者、受眾、親朋好友,有「獨立思考」的能力,比起你強迫灌輸他某個意識形態來得有意義多了。
所以,在你的個資數據被偷走的時候,你該學習的是,如何培養自己的閱聽人素質,成為潛在的守門人,進而成為「有意義」、跳脫「流量式」的關鍵意見領袖,讓每一個訊息都被收斂成你心目中最有價值的傳播質量。